浅谈作文畏难情绪破解方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浅谈作文畏难情绪破解方略

韩永旺

韩永旺

(河南省沁阳市海泉中学(职业中专)河南焦作454550)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作文难”、“怕上作文课”的心理。作为教师,只有从作文的命题、文题的剖析、作文的评改以及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破解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命题思路素材评改

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一提起作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认为难写。作文怎么这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觉得无物可写或无话可说;二是心中有语却不知从何说起。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克服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呢?

一、命题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前提。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多元发展变化时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却无话可说呢?一遇作文就头疼呢?关键是作文命题离他们太远,让他们一看到作文题便觉得无处捉摸,提不起半点写作兴趣。因此教师的命题只有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会使他们的神经细胞充分地活跃起来,才会使他们的思维闸门打开,才会使他们的文思如泉涌出。所以命题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许多作家一再阐明,写作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事物中命题,才能使学生心灵感到震颤,受到触动,看了题目才想写爱写。如高一新生刚从初中升人高中,处处感到新鲜,这时让学生写《我是一名高中生啦》、《跨入高中大门》、《别了,母校》、《我的新同桌》、《新来的老师》,他们便有滔滔不绝的话,老师稍加指导,学生作文就会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样就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文可写。

二、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思路

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高中生写作的功底和基础还不够扎实,他们对写作往往抱着头疼的态度,认为写一篇作文要比吃一碗黄连还难受。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尽力剖析文题的重点字眼、写作范围,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回忆,开启学生的思路,使他们顺畅地去写,做到“下笔千言,言之有物”。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用联想。所谓联想,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能把片断的事物联成整体,单一的关系变为复杂,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在思路闭塞时,执笔不下时,借助联想往往是打开思路的好方法。《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可见联想多么重要。联想有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四类。这些联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从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沿着特定的思维路线进行,从而找到主体物的联想物。如《雨中》一题,“雨”是中心词,“中’是对中心词的限定说明,这个题目的重点不是写“雨”,而是写“雨中”,“中”是立意之本,这就要求作者展开与雨有关的联想,可能有送伞的,有匆忙赶路的,有在雨中见义勇为的……因此只有善于创造性的联想,才能开启智力,才能从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感悟相似、相近、相关、相异、相反之处,这样才能够捕捉生活中的一个个闪光点,并用心灵的火花点燃它。想别人所不能想,写别人所没有写。

其次,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有雷同化、公式化的毛病。如写教师,一定是深夜备课、带病工作或帮人补课;写学生则主要是刻苦解题、关心他人或拾金不昧;写妈妈也是勤劳俭朴、贤慧孝顺或关心子女。这样,往往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这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有独立见解,缺乏求异思维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鼓励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善于进行逆向思维。

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重积累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源泉。高中生活是丰富多采富有情趣的,为什么不少同学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出发,对接触到的生活现象进入深入的回味和思索,从中及时、准确地捕捉生活中新的变化、新的气质、新的精神、新的语言;引导学生要能够深入观察生活,从中去体味甘辛,领略真谛,既做生活中人,又做体察生活的使者,写心之所想、言眼之所观、议身之所感,描述人生,议论是非,说明事理。作文素材时时可见,处处皆有,就怕你充耳不闻,熟视无睹,不记不想,不说不写。只要你热爱生活,勤于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发现人物言行中的闪光点,注重练笔,精心选材,合理谋篇,详略有致,在作文过程中就能享受到“巧妇易为有米之炊”的喜悦了。

四、作文评改以引导激励为主

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语文教师,在对学生所作的评价中,不论是评语的评价,还是成绩的等次,分数形式的评价,对学习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有时,一语褒贬,足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感情,甚至成为学生学习进程的转折点。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根本上说,还要把学生当作主体,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我们应贯彻正面引导激励为主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要热情地肯定他们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使他们尝到作文的甜头,树立信心,从而产生写好作文盼写作文的欲望。

首先要力求评点得当,注重分数从优。对学生多看优点,大到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小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乃至于恰到好处地活用课文中的某个句子,教师都应予以热情的肯定,宽打分数,以示赞扬。这就是古人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道理。教师批语要尽量书写工整,委婉亲切,用商量探讨的口吻更好,如“此句是否恰当,请细加琢磨”,“这个词用得对吗?建议换成……”这样既体现了师长的恳切,又体现了朋友的真诚。在平等的交流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避免了畏难情绪,又容易克服自己的不足,有所长进。

其次,还要拓宽渠道鼓励学生。教师批改完了,最后在课上再把每个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段,尤其是后进生作文“出彩”的语段读一下,学生会心生感激,倍感喜悦,甚至终生难忘。学生意识到写作文是很光荣的事,感受到写作文的愉快,今后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写作。

总之,注意了命题的实际,能使学生乐意写;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能使学生顺畅地写;注意了素材的积累,能使学生有内容写;变革了批改的评语,能使学生写了还想写。如此,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探索性,从而破解学生的作文畏难情绪,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