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感投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加强情感投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钟玉芳

四川省资中县球溪镇初级中学钟玉芳

一提到政治教育,人们很容易与枯燥、单调的死记硬背,或空洞虚伪的口号联系起来,这固然是对政治科教育教学的一种误解或片面的看法。但也反映了当今政治科教育教学的一大弊病。其实,现行的政治教材是一本精彩丰富、有趣生动的小百科全书,它包容了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美学、文学、法学、逻辑学、伦理道德学等学科的初步知识,揭露了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个体形象在整个社会中的生存方式,统治阶级的意旨和政策法令。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也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大门的引路人,切非是死记硬背、热炒热卖的条条筋筋。当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者”,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要让学生达到“乐知”的境界,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于一体,要达到这个目标,最主要的是看在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多少感情的投入,感情投入的多与寡是政治课教学的质量高与低的关键。

首先,政治科揭示的规律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不断变更和发展,因而就要求政治教师用有感情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剪辑生活画面。政治教师首先就应当倾注感情,有的放矢,辨明是非,寻求课本上所述的理论依据,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展示出严密的逻辑思路。如在教学《小平,您好!》一课时,制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乡的变化的图画,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热爱与怀念。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警示学生要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并为之奋斗。上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统计数据,使学生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小平,您好”的丰富内涵。

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立场鲜明的态度,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教师通过对历史或生活画面的活画和领会、理解,对的、错的,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态度鲜明,语言铿锵,洋溢着教师的豪情,向学生传达着正气的精髓,能给学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第三,政治课教学也须有感情的朗读。

对于这个问题,看来似乎有些荒唐。但这却是教师引导学生投入情感的一种方式,读能出感情、读能出联想、读能出理解、读能出共鸣。古人说:“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并不是语文课的专利,二应适合于所有有感情倾向的文字学科。政治教师从现象入手,或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段与政治课授课内容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让学生反复的朗诵政治课本提供的资料或列举的事例,体会其感情,找出其根源或规律,得出结论。这似乎给人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但只要能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弃本置末”又有何妨。如在教学《走向未来——志当存高远》一课时,让学生朗读周恩来1917年为寻求革命真理东渡日本时作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豪情,让学生从中悟出:伟大的人出于伟大的理想,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广,他的世界就有多广阔;一个人的理想有多高远,他的人生就会有多精彩。从而激发同学们树立从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情怀。

第四,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多借助多媒体、影碟机或教学挂图。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过多的逻辑推理或教条式的讲解势必造成乏味情绪。所以,借助于先进的教学手段,塑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直观环境,渲渲染一种相似的生活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激发出学生的认知情感。如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时,播放《辛亥革命》和《开国大典》片段,既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再播放:“神舟飞船”、“嫦娥二号”升空、“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的画面,引导学生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五,政治教学需要情绪高昂、热情而激动的辩论或讲演,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科版的思想品德课程配置了很多“交流”“讨论”、“辩论”“探究”等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全班进行大讨论,进行全方位的辩解,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辩解才能拨乱反正,明辨是非。;也可以通过饱含情感的讲演,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重视情感投入,不仅能和谐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乐学”的情趣,“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在“情”中“学”,在“学”中获得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且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