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黄利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黄利华

黄利华

广东省兴宁市大坪中心小学514500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为达到认知的心理平衡而解决问题的欲望。恰当的情境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途径,才能有效地学习新知。

一、正确理解“情境”的实际意义

一提到“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一词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看老师有什么特点?”然后用课件展示出一张教师本人的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老师漂亮,有的说老师留长发,有的说老师个头很高……像这样脱离教学内容光用音乐图片等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课堂,是很难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的。因为教师的外貌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只能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

二、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体验数学。对于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生活”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的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设计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的情境。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才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情境。

1.诱发性原则。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产生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2.适度性原则。并非教学情境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而应保持一定的尺度。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了12个教学情境,一会儿参加动物运动会,一会儿参加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忙得很,老师更是忙,在忙乱中一节匆匆结束了。在这匆匆忙忙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情境本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的情境的才是适度的呢?即“跳起来”或“架设阶梯”能摘到“果子”,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适度的诠释。也就是说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己主动建构新知即可。多余的形式,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环节就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同时这一原则还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难易程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让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或绕大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应该使问题创设通俗易懂。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因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可行有效的情境,使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在教师优化了的情境中重现一次前人的科学发现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科学发现的方法,也使他们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