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1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研究

王平

王平山东平度市李园街道办事处西关中学266700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推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必然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也必然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阅读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首先,从阅读的本质来看:阅读是作者、文本(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读者是研究的主体,作品是媒介,是搭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阅读本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沟通和共鸣。

其次,从文本看:任何一篇文本(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心路历程的再现,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再次,从阅读过程和阅读主体看:阅读实际就是读者带着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互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受个性、经验及阅读方式的不同,必然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回归研究性教学的本位。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这个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二、语文课堂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

1.充分准备,营造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氛围。

(1)了解作者、背景,积蓄探索文本的情感。

前面谈到:文本(作品)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用文字符号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再现,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了解作者与背景,学生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了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这无疑奠定了探索文本的情感。

(2)熟读文本,进入情境。

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熟读文本,搭建了学生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

2.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倡导“多元解读”,“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方式及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听取“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第二,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新课程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多元解读”并非“多元标准”,不能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的原意。尽管“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奥塞罗。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解读文本时对学生的浅解、误解甚至曲解听之、任之,那么就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陷入无序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学生协作、互动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审美独创性。

第三,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推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必然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也必然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