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入文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入文技巧

沈丽芹

沈丽芹

教学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多年来,在课堂入文艺术方面,我曾做过一些尝试,而其中较有感触的是:根据课文文体、内容、语言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习愿望出发,选择比较理想的入文方法,从感情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与教师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学的园林之中,尽情地吸收文中的知识营养。具体做法是:

1以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的标题入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窗户。美的标题,其语言摇曳多姿,含蓄无垠。它不仅能如磁石一般地吸引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还能让读者沿着一级级闪光的阶梯步入奥秘的知识殿堂,陶醉于佳文美景之中而久久不能忘怀。在语文课本中,此类有血有肉有灵性的高妙文题,举不胜举。无论是鲁迅的《药》、《祝福》,陈宏天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还是罗贯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司马迁的《鸿门宴》等等,都属此类,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从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的标题入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一把钥匙。

2从文眼入文

有些作品有文眼,特别是散文,且文眼有时就在文章的开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也可紧紧地抓住文眼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及教材特点的意境,让学生随着语言内容之波澜产生如泣如慕、如怨如诉之感情流动,从文眼入文,挖出文章的主旨来,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文的第一句就是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后,便紧紧抓住文眼让学生讨论:在这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结果是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古以来,文人多多愁善感,朱自清也不例外。在对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作者隐晦、含蓄的语言寄寓了在革命低潮时思想的苦闷,既表现对白色恐怖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流露出对自由、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隐晦、巧妙和含蓄,让他躲过了敌人的刺刀,也瞒过了我们不少人的眼睛———这是当时环境限制所致。

由于抓住了文眼,在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知识之清泉进行浇灌,所以这一堂课学生兴趣很高,并产生了共鸣,学起来自然就轻松有致了。

3以诗入文

鉴于诗歌的语言十分优美,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学生喜爱诗文甚于一般课文的心理实际,有些课文,教师可以把那些想象丰富、形象鲜明、比喻新鲜,表现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且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诗文作为导语,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活动。

4以讲故事入文

在教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一文中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时,教者先给学生讲了鲜为人知的赵武灵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一段最古的长城”的兴趣,同时理解了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同文中,在分析“在大青山下”这节时,也让学生上台演讲流传人口、家喻户晓、美丽动人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了当时“出塞”与“和亲政策”的意义,因而很快地分清了“出塞”的是非界限,理解了和新政策所取得的民族和解、民族友爱的功绩及其历史进步意义。

5以课文插图入文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对部分课文配有插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作为入文的教学手段,就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做法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让学生把图用口头语言讲述出来。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学生极为熟悉,都争相发言,互相补充,之后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大家对照比较:自己是怎么讲的,作者又是怎么写的,作者笔下的内容之生动,语言之精彩,手法之高超,经教师稍微剖析,学生就心领神会,豁然开朗了,这种领悟是自悟自得,效果特佳。

6以观赏录相入文

现代化的教学为我们语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观赏课文录像是最直观的、全方位的入文法。它把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和形象通过录相屏幕再现出来,这种入文法也是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话剧《雷雨》之前,就先把剧中人物关系简单地图示一下,后让学生__看一遍录相。学生情绪昂奋,自始至终,认真看,注意听,细细品味,那全神贯注、心领神会的神情,绝无仅有。观看后,再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思考,最后分析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教师只须三言两语地点拨,学生就能理解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