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学习培养自主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注重体验学习培养自主发展

叶爱梅

◆叶爱梅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366000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认知现实”,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此活动中感获和体验成功,以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构筑自主发展坚实的平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动手实验、观察、发现、推导。

首先,请同学们先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让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然后汇报各自拼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引导思考这些图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其次,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操作活动中思考两个问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再次,要求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同样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动手拼图、动眼观察发现、动脑思维找到内联、动口表述公式推导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参与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乃至对以后适应社会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体验交流的情感,增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探索三角形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讨论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的意见。交流时,台上的同学讲,台下的同学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整堂课洋溢着合作交流的气氛。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结果的多样性,拓展了思维方法。同时学生们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有经验的教师都有体会,课堂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得特别牢。

因此,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知识的“结论”,而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的做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体验中去。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

1.出示两个数1230、1210,问学生:它们能否被2、5整除?为什么?能否被3整除?发现不行者进一步发问:是否也可以根据一个数的末位数判断出该数能否被3整除呢?

2.逐步出示问题,让同学们探索:

(1)把1-30各自然数分三行排列,让学生划出能被3整除的数,再观察思考划出的各数的特征。

(2)用3根小木棒在数位表上摆数,能摆出几个三位数?这些数能被3整除吗?再用6根、9根木棒摆三位数,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吗?所摆的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用4根、5根木棒摆呢?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是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验

小学数学问题专家顾汝佐先生在论“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时提到,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能力,要在教学中设计一定数量的问题解决的题材让学生求解。也就是所提供的题目,学生在其认知结构中找不到现存的模式可以仿照,需要自己去寻求解决的途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问题解决”,也就是重视了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后,师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求圆的面积?……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猜想、转化、探索、推导、悟理、求解等学习过程,使问题得以解决。换句话说,以上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是体验参与了“圆的面积”一课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