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

贾文琦

贾文琦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三小学建平122400

【摘要】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学校实际,明确德育目标,注重德育内容,搞好德育渗透和德育创新,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育人。

【关键词】明确目标;强化内容;学科渗透;教育合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我们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分解德育目标,注重实效性。

《小学德育纲要》确定的德育目标是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总要求,只有将这个总的要求进行分解,细化成具体的小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德育目标进行了科学地分解细化。例如,我们将“热爱祖国”这一德育目标,划分成了让学生知道“知道我们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祖国版图、首都、国庆节的基本知识”、“知道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知道台湾是祖国的宝岛”、“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懂得为祖国而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等多项子目标。德育目标的确定,比较有科学性、针对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这样,开展热爱祖国的系列化教育活动,也就有了具体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德育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编排德育内容,突出序列性。

在实施德育内容系列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月分编排了主题系列化教育活动内容,编印了《德育内容系列化月份主题教育活动要点》。例如去年3月份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教育”活动。具体内容是“五小”活动: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守纪律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同时结合“三八”妇女节和“三五”雷锋纪念日,开展“做妈妈的小帮手”、“妈妈的一天”跟随式体验活动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4月份“学英雄事迹、做英雄传人”的主题系列化内容;5月份“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主题系列化内容;6月份“手拉手”互助活动内容;7月份“党啊,我爱您!”主题系列化内容;9月份“尊师爱校”主题系列内容;10月份“听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主题系列化内容;11月份“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系列化内容;12月份“勤奋学习,立志成长”主题系列化内容,都自成系列。按年级各有层次,使德育内容月月有主题,有序列,德育内容就会丰厚起来,教育效果很明显。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在发展德育实践研究中,我们注意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德育内容对小学生的要求尽量要小一点,克服“成人化”说教,“假、大、空”倾向。德育内容要实际,讲究一个“近”字。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德育内容要注意知行统一,注重一个“实”字。狠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德育内容要讲究层次,注意一个“序”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突出一个“趣”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

三、学科渗透德育,增强教育性。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要贯穿、包含、渗透在教学过程始终。各学科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备课时挖掘德育因素,在讲课时,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知识载体中去,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进行教育,各科教师既传授知识,又渗透德育,既教书,又育人。例如语文学科通过教材中一篇篇文字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生动、具体、感人的形象,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文道统一的教育效果,强化了德育功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教育性。

四、教育途径创新,坚持整体性。

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整体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合力作用,坚持全面育人,我们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学校方面制定了书记校长责任制,年级组长责任制,班主任责任制,科任教师责任制,辅导员责任制。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建立了家长会议制度,开办家长学校,设立德育开放日,教师家长互动。我们还把德育延伸到社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社区共建活动。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共同协作配合,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大氛围中健康成长。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学校形成一个大德育局面。以班主任为主,其他教师全员参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有德育内容,时时都有德育工作任务。注重“两渠道”德育模式,即主渠道与辅助渠道。主渠道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学校艺术教育机构。辅助渠道包括:家长学校;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德育示范基地;校外实践活动;文化教育服务机构;社会传播媒介。真正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总之,德育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说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