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之“班内分层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职数学教学之“班内分层法”

孙红

孙红辽宁省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117000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中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所采取的“班内分层法”,以及分层教学遵循的规律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班内分层法分层教学

今年辽宁省高职院校再次加大本科招生力度,部分中职校学生又可圆本科升学梦。这对职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重视高职升学,另一方面又要重视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思想。针对现状,数学教师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研究的首要课题。

近年来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数学学科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理想和愿望:一是为学一技之长、就业有好出路的;二是为高职升学来圆大学梦的;三是少部分只为获毕业证的。这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理想学生的愿望,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获,只能采取分层教学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识规律。不同学生自身的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分层教学具体采取的措施为:

一、学生分层

根据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升学就业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按3∶5∶2的比例共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有参加高职升学强烈愿望,能自觉学习和有一定的读书能力,能全面掌握知识,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思想和方法。B层次:能坚持努力学习,上课用心听讲,能进行一些基本运算,能掌握一些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教学知识。C层次:不想参加高考升学,准备就业,数学基础太弱。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

二、教学分层

首先是备课分层。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A、B、C三个层次,按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程序。其次是授课分层。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授课时,前20分钟,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启发式教学重点解决全班学生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基本能力训练,指导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这段时间里,A层与B层学生能基本掌握新课内容。20分钟后,对A、B层在简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而C层学生仍存在困难,完成例题或阅读教材,了解一些数学概念和公式,提高数学素养。此时A、B层同学思考课本或消化有一定难度的例题,若有疑难,同样可个别辅导。此时连同讲解及小结大约10分钟,突出培养学习方法,最后10分钟课堂检测(练习)、练习的结果应是当堂反馈、矫正。最后,作业、辅导要层次化。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教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教师应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应主要强调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A层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他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分层辅导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夯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C层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要求,例如阅读教材、重复例题等,既了解数学概念公式,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对B层生,要掌握大纲标准要求,适当拔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