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中的“培优补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小学数学课中的“培优补差”

公会芹

公会芹甘肃省高台县西街小学734300

小学三尺讲台上十多年的磨砺,在教学中我每每能感觉到总有一些孩子学习数学特别困难。其实,我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认为应该尽量缩小这种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毕竟学困生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就应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但如何有效地帮助这些在数学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呢?面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常常不断思索,和大家不断探究,总结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不同的学困生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是因为以前没有学好,现在是厌恶学习数学;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没学懂也就算了,平时很努力,但成绩总不好;有的是喜欢其他学科而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有的则总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认为自己是学不好数学的,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总之,要想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我们老师必须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二、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一些学困生长期戴着“学困生”的帽子,学习时信心不足,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去独立思考,总是怀疑自己。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以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认识到“我能行,我能学好”,从而学得自信、学得主动。

尽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是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帮助这些学生学清楚每个知识点。由于有些学困生是由于以前的基础没有打好,不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好新知,理解新知识时有困难,更不能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耐心,因人而异、不厌其烦地尝试各种方法帮助学困生进行理解和学习,使他们能够学懂、学透。

三、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中培养学困生的兴趣尤其重要,它会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经常设置情境激发学困生兴趣,把学习中较抽象的东西放到生活中使之形象化,让学困生真实地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设置了购物的环节,放手让学生小组间探索元角分存在哪些关系、如何用小数表示,特别提醒小组长充分尊重学困生的想法。在这次活动中,可以说每个学困生都能体会到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并能结合教材灵活地将元角分与小数进行转换,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我相信数学学困生渐渐地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的。

学困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日积月累就会欠下很多的“学习债务”,当然就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我们应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监控,必要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尽量使学困生不欠“学习债”,发现学生欠了“债”应及时督促其抓紧时间完成。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困生及时完成作业。如果课堂上学生不能完成作业,这时我们应在课后抽用适当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督促和辅导,尽量使学困生做到课课清、日日清,使学困生轻松学习。

四、有效措施

1.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抓好教学辅导,对特长生、学困生要实施分类辅导,以提高辅导效果。

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培优补差”。

(1)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学困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生解决难题。

(2)安排学生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帮扶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在课后。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认真抓好培优生、补差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好学生成长记录袋。要通过素质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意志。

为我们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了所有家长负责,相信我们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