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中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高校教师发展中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董雯婷

文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学术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校教师迫于职称、利益等方面的追求而日益增长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然而,学术道德失范不仅跟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和道德要求的内因存在联系,也有学术环境、高校要求等客观原因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原因

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它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行为。高校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还要承受在职位晋升、评职称、转岗等一系列岗位竞争中高校对学术成就的考量,随着日前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剧增的竞争压力,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分析

高校为自身发展,过分追求学术成果的数量

学术成果的数量在高校教师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数高校过分追求高校排名,为了求发展,往往以学术成果的数量作为竞争力以求得学校的前途。

目前评价高校质量的标准较为单一,通常以高校内教授、博士、学者等科研型人才的引入量及高校内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作品或SCI等核心刊物的数量为衡量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盲目地激励教师高产、高销地发表学术成果,造成了重量不重质的现象。

高校评价体系、晋升机制与教师个人学术产出紧密联系

高校评价体系及晋升机制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风向标”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当前高校中教师职位的晋升以及岗位的聘任多数以学术成果的数量作为参考依据,部分高校甚至明确规定了教师在任职期间必须完成的论文、出版刊物、著作以及奖励的数量,高校教师面临着各项考核和绩效评比的巨大压力,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对学术成果的产出追求“高产、快销”的方式以谋得个人职位的晋升和良好的高校评价。

高校追求学术数量的评价体系及晋升机制迫使教师在可操作的范围内大量买卖论文、通过金钱交易获得刊登机会,甚至在学术产出中互相受益,例如互相署名发表著作,互惠互利等。高校教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不仅要上好课、搞科研、还要追求得到奖励,在高压环境下分身乏术。面对高校对教师的评聘要求及考核制度,教师出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学术监察机制的不健全和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

我国除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外,没有其他法律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高校中也没有制定全面、系统的学术成果监察机制,一些高校为了维护自身荣誉和保障自身发展,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学术监察机制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降低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风险,增加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几率。

由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成本和代价较低,导致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方式在高校教师中并不能起到相应的威慑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在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教师没有得到严惩的情况下,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的教师的权益和利益又无法得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久而久之,这部分教师也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从而导致学术道德行为上的失范。

刊登学术成果的机构管理不规范

目前很多期刊及学术成果所刊登的机构都是主编责任制,主编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有限,审稿过程中主编与投稿人繁杂的专业领域、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及多样的研究方法之间的矛盾致使主编无法在刊登学术成果前进行合理的审稿,也难以辨识学术成果的价值、分辨学术内容的含金量。

国内大多数期刊及刊登学术成果的机构都是自负盈亏,导致这些机构在刊登学术成果时都会收取较为高额的版面费用以求利益,很多期刊及刊登学术成果的机构甚至只要提供版面费就可以安排刊登及发表,这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高校教师采用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学术成果的刊登及发表。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因分析

将学术成绩作为晋升的阶梯

受高校评价机制、晋升机制、奖励机制及相关考核标准的影响,高校教师很容易形成盲目追求学术成果数量、追名逐利的不良学术氛围,从而使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变得更为普遍,受薪资、职称、职位等利益因素的驱动,高校教师不惜铤而走险,在学术成果方面出现一些权钱交易,互相挂名发表论文、著作,甚至互相署名科研课题成果。

高校教师名誉对教师的影响较大,职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影响力,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声誉和在高校中的地位往往会追求快速、便捷的方式来完成高校相应的学术成果指标以达到自己获得晋升或者获利的目的。

高校教师德育及个人素质的缺失

高校中没有对德育进行专门的教育,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对学术道德行为底线的了解,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使教师没有在道德层面上对于学术研究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或准则,多数教师只能随波逐流。

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和上层建筑方面,追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宏观概念上的学习和方向上的把握,缺忽视了核心价值体系中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的教育和学习,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品质。

教师德育和个人素质的缺失,多数是在大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习惯,没有将学术研究中的学术诚信内化为自身科学研究中的行为准则,这在以后教育高校学生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学术失范隐患,特别是硕士、博士学历的学生多数都面临着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如果不能在求学阶段就树立他们的学术道德意识、形成学术规范行为品质,在整个学术研究范围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态度漠然

高校教师在发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时候往往都持漠然态度,部分教师担心检举、揭发会受到打击、报复,也有部分教师觉得只要不损害自身利益对这种司空见惯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部分教师在盲评中遇到有熟人的情况,并不排斥因为裙带关系的原因更容易通过而觉得反感或者不公平,部分教师觉得即使反感也不会提出质疑,甚至有部分教师会觉得欣慰或者因为学术成果通过评审而觉得高兴。多数高校教师都本着敢怒不敢言的态度漠然对待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方面担心揭露后影响自己在高校内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担心遭受打击、报复。

以上的这些行为从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这种犹豫、宽容、漠然的态度,以及对于自身利弊的权衡后作出的漠然反应也是助长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催化剂,比如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危害到一些高校教师的自身利益时,他们会选择批判和职责,但是对于自身或者无关于自身利益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他们都会选择缄口不言。

受不良学术环境的影响

人作为个体依附于社会而生存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不良的学术环境必然会使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迷失自我,加上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平台的迅速发展,资源共享面的逐渐扩大,为了追求速度和数量,高校教师往往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复制、粘贴、修改”的简单成文,或者对其他人的论文进行拼接、删减、甚至抄袭,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一些自律意识不强的教师就很容易沦陷在学术道德失范的洪流中。一旦尝到了如此获得的学术成果既方便又能获利的甜头便会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形成恶性循环,继续恶化现有的学术环境。

5.高校教师的趋利性与自身学术能力的矛盾

高校教师迫于生活、职称、考核等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按照高校普遍现有的标准去完成相应的学术成果数量上的指标,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利益,但是又不具备完成相应数量学术成果的能力,只能通过买卖论文、钱权交易、花钱购买版面发表等便捷又不需要特别过硬的学术能力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高校教师的趋利性同自身学术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戎华刚.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动因探究——基于18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