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4
/ 2

审美能力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

陈明会

个旧市第三中学 661000

摘要:“所谓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鉴赏诗歌就是审美的过程,所以审美能力在诗歌教学中就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审美能力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审美能力;问题;诗歌教学中提升策略

引言

一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美并进行创作。结合学过的诗词的题材、内容、意象等以诗歌的形式描述、表达生活实际感受。然后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改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诗词审美教学的特点

主要特点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富有情感的机制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将古诗词在大脑中构画成一幅画面,由此去品味古诗词特定情感构成的世界,去理解作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陶冶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美的心灵。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各自表达美的形式,纵览学生接触的古诗词,无不以鲜明的形象、简洁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书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表达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呈现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人生态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最经典、最具人文精神的篇目,其作用就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古诗词以它特殊的形式、韵律以及意象向我们表达美,而这种美需要学生切身去体会、感悟,与古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带领学生去感受、欣赏、体味美的意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塑造其美的心灵。

2、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审美素养有限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的、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它运用强烈的节奏、简洁鲜明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和古诗词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王家新教授曾经说过:“诗歌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一种深入文本解读、辨析和解释的能力。”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对古诗词进行准确解读,需要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不能进行碎片化解读,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师个人的审美素养也限制了学生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教给学生的东西,首先是教师本身拥有的,不过好在教师层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是最容易去改善的。

2.2学生审美创造力的缺失

目前,作业与考试是古诗词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考查的方式主要就是默写、字词的解释以及对诗词中语句的理解。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创设审美性的课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几乎是照本宣科,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另外就是在考试的作文部分,明确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导致诗歌写作被排除在外。这样的要求不仅使一大部分学生不懂诗歌,更不要说尝试进行诗歌写作了。审美素养包括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审美创造力建立在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上,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需要一定形式表现出来的,写作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形式。考试的重点就决定了教学的重点,语文学科的作文考试特别提出“诗歌除外”,学生审判创新力的缺失也就不言而明了。

3、在诗歌教学中提升审判能力的策略

3.1反复诵读

(1)古体诗讲究平仄与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音韵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诗句里所具有的独特的音韵美。如《蒹葭》中的苍、霜、方、长、央,从听觉上给人以美感,使它极具韵律美。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诵,可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情感。(2)诵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比赛、角色扮演朗读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美的享受。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诗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诗歌的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与诗人之间距离不断被拉近,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升。

3.2展开想象

对诗歌所描述的画面进行想象。学生进行想象的前提是必须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部分补充出来。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些词语给人极强的画面感,仿佛壮阔的边塞之景就在眼前。每个学生在读完这两句诗之后所想象的画面都是不同的,如果这时教师直接给学生展示出这种景色的图片则会打破诗的美感。通过想象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3捕捉细节,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诗歌中的动词总是别有韵味。对动词进行精读比较,以一个点来牵引学生开展审美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中作者的深意,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沁园春·雪》上阙写景中,词人巧用动词,既有对美景的生动描绘,也有词人情感变化的展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个“飘”字,展现出雪的灵动,使整个画面静穆又生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是以静制动,“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固然是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词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此外,有的动词虽表意相同,但内含的感情却不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中的“望”和“看”意思相近,但所表现出的情绪是不同的。“望”字展现的是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内心的汹涌澎湃和万丈豪情。词人不仅关注眼前的美景,还发挥独特的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奇妙景象。词人通过主观想象带领人们透过现实自然景观进入一个更美的境界,用“红装”“素裹”“妖娆”来描绘雪融冰释后的壮美山河,使温柔细腻的内心感受和雄伟壮观的风景相互交织,给人丰富充盈之感,眼前之景,便不再单调,而“看”字则更加凸显出词人内心的温柔与期许。对于这两个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望”和“看”互换位置后再进行朗读,由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两个动词互换位置后词人情绪表达上的差别,从而理解词人情感的变化。

3.4构建情境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建构是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仍适用于诗歌教学,是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的一种教学情境。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深入分析,教师运用情境知识法使汉语知识简单明了。学生在知识情境中,思想和感受都会受到情境的驱动,进而增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经验更为丰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作要具有一定的韵律美,要符合现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现代诗歌转化为古诗词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诗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诗词格律等。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引导与示范,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佟浩明.审美素养下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2]陈秋.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李守军.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4]宋正福.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17(18):23-24.

[5]金国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2):38-39.

作者介绍:陈明会 女 1992 ,籍贯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 ,学历本科 ,职称中教二级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