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3-12
/ 1

浅谈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

杨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育新小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1800

摘要:作业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什么,都需要完成课后作业这一工作。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中,教师作业布置并不合理。繁重的作业任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占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对繁重的作业任务产生的排斥情绪而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以语文课程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师;作业设置

一、灵活布置语文作业

作业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增加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在语文作业布置时,教师要遵守灵活性原则——如果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非常轻松,教师的课后作业布置数量也应当减少;如果学生在课上的表现非常出色,知识吸收效率很高,课后作业的布置数量也应当减少。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一般,而且课堂教学内容数量很多。那么叫实在不知课后作业时应当适当加大数量,从而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

我们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古诗三首》的教学工作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学习《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下: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对诗的作者一定了解、梳理清楚全诗的汉语翻译、掌握诗作的中心思想、背诵全诗并默写全诗。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面临的学习任务是很重的,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数量也非常多,避免学生学习过后遗忘知识也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时可以布置数量较多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充分掌握教师讲述的每一个知识点。而在另一篇文章《猎人海力布》教学过程中,鉴于这篇文章是一个童话故事,而且在考试中几乎不会作为核心考点出现。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轻松:教育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教育学生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教育学生总结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面临多大的难度。所以在课后作业布置时,教师可以减少作业的数量,甚至如果学生掌握情况非常良好,老师可以不布置作业。通过上述片段我们可以得出,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但是每节课学生面临的情况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一定要坚持灵活性原则。

二、针对性布置语文作业

上文所述,语文作业布置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所以每一项语文作业的布置都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忽略了知识和作业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地毯式覆盖的课后作业布置方法,那么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作业产生排斥情绪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一定要遵守针对性原则。关于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针对文章类型布置课后作业。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布置书面作业,交由学生完成,根本不会考虑作业形式与书本知识内容是否对接。这种方法是错的,因为他在主观上割裂了课后作业与书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比如《示儿》是一首古诗,古诗对应的学习方式是背诵全诗,掌握全诗的中心思想等。但是在实际的作业布置环节,教室一律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把这首诗抄写数遍以达到背诵的目的。这就违背了课后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原则。正确的做法是,在这首诗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室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当是让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在背诵完成后向家长背诵,经过家长确认然后以微信消息或电话的形式告知老师,这才是合理的课后作业布置。第二,适度性布置课后作业。虽然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心得。但是过多的课后作业设置往往很容易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并不是说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数量越多越好。课后作业的布置数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不布置课后作业会影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吸收消化,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过度布置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作业那么多,反正也做不完,干脆就不做了。”这种退缩性想法或者抄他人的作业应付老师,这都是不合理的学习行为。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课后作业布置数量实在太多。因此教师在进行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适度性原则。针对某一知识点布置的课后作业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

三、结语

课后作业贯穿学生的求学生涯,不管在哪个阶段学习的学生都要面临课后作业这一问题。小学阶段同样也是如此,针对此种情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布置课后作业,让课后作业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助推器,而不是阻止学生进步的枷锁与牢笼。

参考文献:

[1]齐雅萍.简论初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以《猫》的群文阅读作业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1):46-47.

[2]夏兴旺.让课后作业“活”起来——对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