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行业康复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养老行业康复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林鹏真 [2] 韩凯月 [3] 王舒凝 [4] 徐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 采取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研济南市历下区的养老行业中康复发展的现状及模式,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同时,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采取相应对策,为养老机构的提供完善的康复服务。

下面将从我国养老行业康复服务现状与需求、养老模式等几个方面去分析我国养老行业康复发展现状及模式。

关键词:养老行业 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

1.1调研对象与方法

对历下区养老医院、机构、社区及居民小区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采取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内容包括养老机构康复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为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咨询临床康复专家、老师,经多次商讨后形成。

2.1养老行业康复服务现状与需求

2.1.1养老行业康复服务现状

2.1.1.1养老行业康复服务能力

近6.7%的养老机构专门成立了医疗和康复治疗部门,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近26.7%的养老机构能提供简单的医疗卫生服务,康复治疗由医师或护理人员兼职开展,仅能进行简单的理疗、运动训练。近66.7%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以生活照料为主,无专业康复治疗人员、无康复服务项目,也未与相关医院进行医养结合,服务内容过度“家政化”,导致其养老市场渗透难度较高,发展相对缓慢。

2.1.1.2养老行业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

近3年7所养老机构招聘了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每家机构平均招聘1.8人,招聘单位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为主,同时有4所(8.3%)养老机构康复专业人员工作稳定性较差,流失较多。此外,社区基本无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现阶段从事人员大多是从临床、理疗等转型的,高知识型人才欠缺。

2.1.2养老行业的康复服务需求

2.1.2.1康复服务需求内容

养老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为失能老人提供康复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物理治疗、康复护理、文体活动等康复服务。

2.1.2.2招聘康复专业技术人员

在未来2年中三分之一的养老机构及社区有招聘意向,平均每家机构招聘计划数为1.5人,需要重视的是养老机构对应聘者入职门槛较低。

2.1.2.3添置康复设备

为满足开展康复服务的需求,大部分养老机构计划在近3年中添置康复设备,平均10万元。

2.1.2.4加入医养联合体意愿

调研显示,中高端养老机构希望通过加入医养联合体,与上级医院深度合作,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进行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更好地开展康复服务。

2.2老人的康复需求

2.2.1老人的健康状况

入住机构的老人健康状况堪忧,82.4%的为部分自理或完全依赖者,脑血管病、心脏病、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极高,需要得到长期的医疗照顾和针对性的康复服务,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社区与居家老人76.8%为慢性病患者及功能退化者,无急性期患者。

养老机构老人的健康状态(n=108)统计,完全自理为19人,比例为17.6%;部分自理(半失能)为33人,比例为30.5%;完全依赖(失能)为56人,比例为51.9%。

社区与居家老人的健康状态(n=200)统计,完全自理为111人,比例为55.5%;部分自理(半失能)为62人,比例为31%;完全依赖(失能)为27人,比例为13.5%。

2.2.2老人的康复服务需求

老人康复服务需求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运动功能评价与运动训练(56.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与训练(47.8%)、康复与护理和健康教育(42.6%)。

2.3养老行业康复模式分析

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为主)的模式,利处为满足老人在家养老的心愿,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怀,相对经济的养老方式,减轻政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压力,有助于弘扬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美德与社会风尚;弊处为缺乏持续性,存在风险性,照顾服务不专业,服务内容过度“家政化”,照料者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空巢率”不断提高,使得老人边缘化。

社区养老(社区日间照料及居家养老支持)的模式,利处为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回归家庭和社会,社区养老福利色彩较浓;弊处为不能面面俱到,老人人的问题容易被忽视,社区资源分散、专业人员稀少。

机构养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门服务)的模式,利处为具有较稳定的服务质量保证和长期的老年社会政策,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丰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弊处为养老成本较高,行业监管不到位,部分机构缺乏约束。

3.讨论

我国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养老康复发展存在以下五个问题:首先,养老社会环境严峻,慢性病、失能、空巢问题凸显。其次,政府与市场的分工问题。目前在中国,政府与企业胶着在一起,市场并不完全具备从政府手中承接养老服务的条件。第三,医养结合的壁垒。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经常遇到“医养两难全”的问题。第四,养老机构及社区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建设,但除了政府有限的资金支持外,民营资本大多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养老场所条件有限。第五,专业人员缺口大。目前的康复人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原来的理疗和临床医师进行培训且康复人才短缺从而导致很多患者无法达到预期康复效果。

为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政府主导,加强支持保障力度。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管理,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的优化整合。其次,多种模式并举,满足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第三,医养结合,打造中国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可进一步满足高龄、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第四,强调社区、居家养老。从传统文化、居住习惯及经济条件等多方面重点照顾,深入社区建立“医养助老中心”帮助老人就地就近的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第五,完善机构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机构内医疗设施建设,优化机构内医疗服务环境,完善所必需的医疗设备设施;另一方面,加强老年人文娱活动,提供温馨的娱乐活动空间及相关设施。第六,加强老年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及管理。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改善医养结合服务人才紧缺的现状。

综上所述,养老行业老年人康复需求迫切,康复需求大。政府加强扶持力度,推进医养结合,完善设施设备,促进人才培养是更好地发展养老康复事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罗治安,罗清平,罗云,等.养老机构老年人康复服务现状及对康复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09):79-84.

2.缪金萍,周静,孙丽芳,等.常州市养老机构康复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8(8):145-146.

3.于丽丽,金鑫,杨恺钧.中国机构康养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经营者,2018,20.

4.汪连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社会保障绿皮书,2019,13:237-252.

5.郑函,王梦苑,赵育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4):512-515.

【本项目为2017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训练平台上完成,项目号201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