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行业非专职口译者的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9
/ 2

国际教育行业非专职口译者的素养

李燕俐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国内的国际教育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方兴未艾的景象。众多的非专职口译者,在此发展过程当中,承担了重要的口译任务,促进了国际教育行业的持续发展。值得研究的是他们怎样胜任这些工作,本文从非专职口译的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讨论了该行业中非专职口译员的素质,以及如何提升相关素质以更好地提升口译质量。

关键词:口译;国际教育;非专职口译者;素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教育领域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国际教育行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内部人员不断向外探索,具有全球化战略眼光,不断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不仅需要市场、课程和本地化服务的提升,同时也依赖行业中的各企业、学校聚集优秀的语言人才。

为促进国际教育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维度,行业中的翻译人员承担者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此行业内的翻译工作者,特别是口译工作者的数量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在很多需要口译工作者的场合往往是由相关外语老师或有一定双语能力的工作人员充当临时口译员。

但是,因为这些临时的口译员缺乏专门的口译专业训练,只依靠单纯的语言能力,在实际的口译工作中着实会遇到不少困难,例如:因缺乏必要口译训练导致输出信息残缺、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事礼仪知识等。因此,探讨和研究国际教育行业非专职口译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要求,有助于帮助行业内的非专职口译者提升翻译能力,更好地起到沟通桥梁作用,促进国际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良好的双语或多国语言驾驭能力

口译是这样一种活动:译员在听取源语后,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以目标语向听众传达讲话人的意思,在语言上无法互通的异语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译员的传译能够进行交流沟通。[1]

因此,口译工作是一项需要两国语言或多国语言能力的工作, 至少涉及两种语言的良好运用与转换。语言运用能力是译员从事口译工作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双语或多语运用能力才能保证译员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而非专职口译者,因为其工作性质原因,本职工作工作很可能不能够经常直接与外国人沟通。因而自身外语口语熟练程度、语音辨析能力、讲者的口音都可能影响非专职口译者的译语输出质量。如果口语不够熟练,译语输出时常伴有停顿或“呃”,“那个”等不必要的口语化词汇,则会显得译员不够专业。另外如果语音辨析能力不够,则可能出现译错讲者意思的情况。再者,如果对来自某些国家的讲者口音不熟悉,译者很可能在讲者讲完一段话需要翻译时,不能迅速反应输出译语。

如果非专职译者本身具有良好的双语或多国语言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相关的口译专业训练或口译实战经历积累经验,练习口译笔记、训练口译技巧等,从而不断提升口译能力,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微观来说,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道德、风俗、习惯、感情、心理、审美、礼仪、宗教、喜好、禁忌等。[2]

由于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价值观,宗教信仰,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因为这些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然而,这些文化冲突很多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可以避免的。因此,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促进教育,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教育行业中的非专职口译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口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协调者,要时刻牢记口译活动中所翻译的语言是实际的社会交流的话语,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这一特殊话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才可能消除由不同的语言文化所带来的交际隔阂,确保交流的畅通无阻。[3] 国际教育行业中,非专职口译员大多数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人文地理等增加背景知识。具体可通过阅读世界名著、海外优秀影视作品、时政新闻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还应加不断增强自己的母语知识、提升本国文化自信。好的交流是双向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口译者的跨文化素养越好,才能使双方的理解与沟通更顺畅,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另外,非专职口译者还应把握每次口译实践的机会,在每次口译任务之后,及时复盘和总结在口译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将每次口译实践当作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机会,把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冲突和自己的处理方法及时记录下来,待任务完成后可与有经验的同事沟通交流,不断积累和反思。

三、公众演讲能力

著名口译专家J.Herbert早在其1984年的专著《口译者笔记》中就曾说过:“口译员必须同时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公众演说者。”在国际教育行业的工作中,多数需要口译人员的场合,译员在工作时都是在公共场合,例如:国际教育展会、教育教育论坛、双边合作会议、海外院校到访课程宣讲等,译员将源语信息翻译成对应的译语信息时,就等同于发表公众演讲。因此,和所有的公众演讲一样,译员输出信息时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应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译员是讲者和听众沟通的媒介,要使讲者的意思准确清晰地传递给听众,出色的公众演讲能力也成为口译员能有效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重要能力。国际教育行业中的众多非专职口译者,因为平时承担其他的非口译工作,也有可能更多的非专职口译者平时承担较多幕后工作,鲜少有机会面对公众,因此公众演讲能力就成为非专职口译者需要着重加强练习和提升的能力之一。公众演讲能力的提高也将有助于口译人员提升口译能力和自信。

四、国际教育相关专业知识

在口译工作中,译员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有助于口译任务的理解、转换与表达。如果国际教育行业的非专职口译者,本身就是该行业的从业人员,那对于本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例如以下这些与国际教育行业相关专有名词和词汇,是很大概率会在相关的口译任务中遇到的。比如:K12教育、 IB课程、AP课程、A-level课程、TOEFL、 IELTS、升学指导、招生官、双文凭等这些具有行业特点的词汇所对应的翻译,是国际教育行业口译者必备的专业知识。

而如果非专职口译者,不是国际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则需要接到每次口译任务后,充分做足译前准备,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作出相应调整的口译内容输出。

五、组织协调能力

在国际教育行业中,非专职口译员所承担的口译工作往往只占其日常工作的很小一部分,许多非专职口译者,在接到口译任务后还需要承担除口译任务外的其他衔接工作,来保障整个口译任务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非专职口译者比专职口译者具备更灵活和应变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也许在接到一个口译任务后,非专职口译者既要衔接当天活动的场地安排,到场嘉宾接待,参会人员通知,活动现场设备检查,嘉宾PPT播放,甚至是整个活动包括问答环节的主持串场等。这些工作都要求非专职口译者有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条不紊地安排,事无巨细地检查各环节是否有疏忽和漏洞,影响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非专职口译者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准确及时地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合理、妥善地进行工作分工,落实处内各项具体安排,不断地增强组织协调能力,衔接工作做好,从而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六、结语

非专职口译者虽然没有像专职口译者那样受到学术研究重视,但不可否认他们同样也承担者重要的口译员角色,为我国的口译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我国国际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中西方教育的不断交流、碰撞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口译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而国际教育行业中,本身就拥有众多具有双语或多国语言能力的人才,使得此行业中的口译任务多为这些非专职口译者承担。而这些非专职口译者通过提升自己的口译技能、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公众演讲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深耕和积累国际教育行业专业知识,相信他们能将口译任务完成并达到专职口译员的水平,甚至比专职口译员完成地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王斌华. 基础口译[M]. 北京:外语教学语研究出版社, 2009.

[2]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3] 任文、蒋莉华.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识口译人员的角色[J]. 中国翻译, 2006,(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