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存在与时间》 -对“此在”的理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解读《存在与时间》 -对“此在”的理解

王芳娥

湖北美术学院 430000

摘 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问世于一九二七年,海德格尔在他对古希腊残片断简的所有随心所欲的注释中都强调说,事情不只是涉及到文字的准确翻译,因为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可能对真正的义理骚不到痒处。通过对康德哲学中的概念的梳理以及对海德格尔从现象学角度对相关概念所进行的批判性思考,此书核心概念就是从“我思”开始对迪卡尔到康德的西方“我思故我在”的传统批判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海德格尔在解释康德哲学时,特别引述康德本人的话,说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问题,其要害都归于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人是什么?”

关键词:《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此在;康德

一、《存在与时间》问题的起源

长期以来,存在问题始终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存在问题一直处于本体论的层次上研究,并且是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来探究作为本原的“存在”,这在海德格尔看来仅仅是一种关于对“存在者”的探究,而不是对“存在”意义的探究。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通过回归到现实日常生活当中“去生活”来领会“存在”的意义这种方式,表达出了一种对哲学的探究其实亦是对我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方式的反思这样一种思想。全部近现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实质上都是围绕这个“我思”而展开,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曾经正确的指出,笛卡尔通过“我思”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开端,当之无愧地应当被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的第一人。换句话说,《存在和时间》海德格尔的问题在这里与笛卡尔,康德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倘若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做梦?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呢?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海德格尔谈论“我思”的真理时,说出了很经典的话,即“唯有并且只有“Dasien”在,才‘有’真理”的缘故

此在”释义的演变

Dasein现有诸中文译名“亲在”“此在”“缘在”等的理解、比较与辨疏。鉴于上述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历史角度而来的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Dasein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概念在中文语境和汉语思想中的理解、接受与翻译。屈指算来,海德格尔的Dasein进人中国语境或者进入中人的哲学思考的。思想境域"或者"文本境域"也有相当一

些年头了。这段历史,如果从20世纪40年代初熊伟先生发表第一篇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的中文论文("算起,已有80年若从20世纪60年代初熊伟先生关于《存在与时间》的12节节岸(2)算起,已有50年而即使从1987年《存在与时间》的第卜个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算起,也有25年的历史了。在这段历史中,Dasein从一个当时几乎无人理解和重视,被视为不可理喻的“奇谈怪论”成为一个当今汉语思想学界中几乎所有严肃的哲学思考都不得不在此面前驻足,难以绕过的核心“思想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关于Dasein的中文译名,这些译名反映出我们中国人对此概念的理解、接受和梳理历程。经过几十年的“积淀”目前看来,有三个译名比较流行。他们分别是熊伟先生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亲在”

陈嘉映教授8o年代提出,并在现有中译本《存在与时间》中采纳的“此在”以及张祥龙教授90年代开始倡导的“缘在“。关于这个词的中文译名,应当说还有贺麟先生翻译黑格尔《小逻辑》时候采用的“定在”等。“亲在”取“存在亲临”和“亲临存在”之意,经过多方的比较和探讨,在海德格尔的这本书中,“此在”是更加符合本书最先想要表达的思想。

此在就是场本身 , 此在的必然性、可能性、现实性,这三个特性表明,此在,是一种可能、是被现实所遮蔽沉沦于俗世的。认为存在,是关于“场”的,是一种存在者的存在,就是存在者的一种在场。同时,“此 在”,就是一种存在,且是关乎人的。不管我们对于我们是存在的这一观点如何看待,但我们都已经存在了,不以我们是否接受为前提,但存在要依靠他物来得以表现出来。此在,是以领悟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的状态存在。海德格尔曾经表明,此在是以存在者的身份存在,他的非凡之处,是从它本体论意义上的角度,能够对存在、存在者,以被绽露为时间性,可它是不存在的,到了一定时期被表露出来的时间,从这点考虑,也就展现出了人们对于存在,它在与世界时间中关系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一种本体论的意义。此在的核心,不在于已经固有的存在,而是在于它的去存在,此在作为存在者,总表现为我的存在,向来我属地一种属性内涵而不是从存在论出发,单一的呈现出固有的

存在者,其可能性是永久存在的,海德格尔曾经表示,这就是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此在的生存是一个内部自身的反映过程,通过一些反映体现其宗旨。海德格尔所提到的,人的生存,这一过程是许多表现方式的,诸如人与人、人与物、人的生存方式等。在时间中显示出来的各种状态,都是此在表现出来的生存方式。通过对这些生存方式,海德格尔对人的本质有了更深的领悟。

操心-此在的存在

此在的平均日常生活规定为沉沦着展开的,被抛地筹划着的在世,这种在世为最本己的能在本身而“愚世”存在和共他人存在。要从存在论上把这种生存论上的基本现象清理出来,就须得同那些一开始很容易同操心混同的现象划清界限。这类现象是意志、愿望、嗜好和冲动。操心不能从这些东西派生出来,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奠基在操心之中。像每一种存在论分析一样,对此在只为操心的存在论阐释,以及这种阐释所赢得的东西,与始终由先于存在论的存在领会通达的东西风妈牛不及,更别提由关于存在着层次上的知识所通达的东西。所以,还须得从先于存在论的角度来验证此在之为的时候,就早已经把自己解释为操心,虽然还只是以先于存在论的方式。

四.总结

在读完《存在和时间》此在向来已经在“世界”中存在,向来已经有世界,因而,解释活动会向着前理解(由前有、前见、前概念构成)运动。这样,在解释活动中,出现了解释和前理解之间的循环,但这一循环并非恶的循环,而是位于此在的意义结构中,是此在自身意义 实现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谢超.关于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意蕴”再探究——基于《存在与时间》[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2):5-8.

[2]白颖颖.“理解”: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和发生论视角——从《存在与时间》看海德格尔的“理解”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6(01):81-85.

[3]孙冠臣.论《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先验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1):66-73.

[4]陈睿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主义观点[J].智库时代,2018(25):257-258.

[5]张汝伦.《存在与时间》为什么没有完成?[J].世界哲学,2011(04):69-79.

[6] 海德格尔 . 存在于时间 [M]. 北京 : 三 联书店 ,2006.

[7] 黑格尔 . 自然哲学 [M]. 北京 : 商务印 书馆 ,1997.

[8]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