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效能概念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学校效能概念探析

董啸野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内容摘要:学校效能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有效率的效益作用。它的实现需要教育要素之间的匹配性、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性、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效能;学校效能;有效性;

本文就学校效能的意义与学校效能的特性两部分,分別解释如下:

一、“效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效能其实并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个构念,所谓的构念指的是一个没有办法由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直接得来,而应当由更高层次的抽象化的推演而来。和它相似的是效率,两者的意义常被学者作比较,借此更能厘清效能的意义,因此以下将效能与效率的意义一并探讨,析述如下:

Barnard指出效能和效率这两者的区别是:成功实现某个特定目标就可称之为效能;而假如某人行为效果可以满足其目的,则应当称之为效率。

陈明璋认为,效率一般是指以最少的投入(或资源)获取最大的产出,效能则指组织理想目标的达成。效能与效率二者关系可归纳如下:

1.有效率未必一定有效能,有效率的使用所有的资源是产生效能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2.效能较效率更重要,组织很少只追求效率。效率是把既有的事情办好,效能是策划做出正确的事。

3.效率考虑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而效能则考虑的是投入、过程和产出三者的整个循环,反映出组织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效率只考虑内部状況,效能则关心它对环境的互依、互动关系,寻求有利机会,所以它还包括外在标准。

吴明清指出,效能体现在能否达成组织预期的目标,而效率体现在活动所需的时间、金钱、人才等资源的运用是否最经济有效,但最后结果不一定符合组织的目标。

吴清基指出效率和效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指的是把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做出妥善的管理,重视组织资源的使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是有着较强的个人目的。后者指的是强调组织资源的使用能够达成相应目标的程度,重视的是实际的产出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较为重视组织目的。

综合了以上专家学者的看法,可以将效能归纳总结为,效能是更加重视组织目标,而效率是指资源充分利用的程度。由于组织的一切作为最后都是以达成效能为目的,因此对组织而言,效能的重要性大于效率。

二、不同学者视野中的“学校效能”概念

学校效能是一个复杂的理念。因此,有关学校效能的概念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以下引用一些代表学者对学校效能的定义,并加以综合归纳。

Purkey & Smith指出有效能的学校应该不仅仅是有着更高的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特性,而是更加具有普遍而多元的特性,学校效能应当是由多种元素决定的,比如学校氛围,学校文化,校长领导力,课程以及教学和价值观等部分。

1986年,香港教育学院郑燕祥教授带领课题组在香港64所中等学校对学校效能与校长领导力、学校氛围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其后由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下完成了“香港中等学校效能调查”和“香港初等学校教育效能:指标与组织要素”。最后把学校潜在的功能分为五种:政治,技术经济,文化,人际社会以及教育功能。把学校效能简单定义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在固定输入下可以表现出来的功能的程度。

Frederick认为高成就学校包括:强势的行政领导,特別是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可促进学习的安全、有秩序环境;教师普遍了解教学重心并对学生传达获得最起码熟练程度的期望,并且将学生的成就作为评价的基础。

Levine & Lezotte指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的氛围和文化,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进步,教职人员的进步,优秀的领导,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的诉求等等方面应当都达到要求。

沈翠莲指出学校的效能指的是学校中校长、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都能够努力完成特定的教育目的和达到学校所规定的目标,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领导,参与和沟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的纪律和表现等等,以此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张德锐把学校的组织效能规定为:学校组织的实际行动,它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目的的达成,外部环境的适应,组织资源的获得以及组织成员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等。

林伟人认为学校的效能指的是一所学校在每个方面都有良好的成绩,用以达成学校的相关教学计划。学校的效能包括很多方面:学生的成绩,校长的领导,学校的学习氛围,学习技巧的掌握,学校的文化价值观,教职人员的发展,学校的环境以及学校和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等等。

高义展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中校长、主任、教师能够为完成学校共同的教育愿景,携手合作共同策划及努力,而让学校在教学品质,工作成就,学校氛围,运作绩效及工作士气均能达到学校成员的理想期望。

综合以上所有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将学校效能定义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在教育目标上达成的程度,它包括:环境规划、行政沟通、教师教学品质、教师工作满意、学生学习表现、学生行为表现、家长与学校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与达成程度。

参考文献:

[1] 张笠云(民79).组织社会学.台北:三民.

[2] Barnard, C. I.(1983). The functions of executive. Cambridge, M.A.: 2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陈明璋(民68).组织效能研究途径及其冲量.中国行政,29,48-71.

[4] 吴明清(民79).谈组织效能之提升与校长角色.教师天地,46,48-49.书

[5] 郑吴清基(民79).教育与行政.台北:师大书苑.

[6] 张煜.学校效能评价—一种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与质量监控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管理,1997(Z1):62-63.

[7] 学校效能研究与教育过程评价[J].教育研究,1996(07):59-64.

[8] Purkey, S. & Smith, M.(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427-452.

[9] Frederick, J. M.(1987). Measuring school effectiveness:Guidelin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2891).

[10] Levine, L. U. & Lezotte, L. L.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sion , WI: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1] 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4(03):1-5.

[12] 郑燕祥,姚霞.世纪初学校效能的新取向—从指向内部、联接外界到面向未来[J].教学与管理,2002(13):3-5.

[13] 沈翠莲(民83).国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承诺与学校效能关系21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高雄市.

[14] 张德锐(民83).学校行政研究.台北:五南.

[15] 林伟人 (民87).学校本位组织发展整合模式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未出版,台北市.

[16] 高以展(民87).国民小学教师会组织功能、影响形态与学校效能关系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台北市.

作者简介:董啸野(1989.08-)男,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