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灯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多措并举,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灯塔

应琳娜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方城小学

摘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品德课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巧用故事、走进生活、常用评价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小学思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努力使之长久保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这个求知乐园里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措并举;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的进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努力使之长久保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这个求知乐园里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如何在思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巧用故事——聚焦学习状态

孩子与生俱来就是喜欢听故事的。故事是一种最受学生喜欢的文字形式。每则积极有益的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如果在品德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说理,那么就会少了往日的严肃说教,避免了僵硬化的教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亲切自然愉快的情境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它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1.精彩导入,立时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否把握住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效地导入课题,精彩开始每一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角色,是我们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而故事又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听的,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让我们同行》一课中,就是以《登山者的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登山者,在山上遇到了暴风雪,迷了路。他的双腿麻木了,双脚也越来越沉重。如果不赶快找到避寒处,他将有生命危险。同时,他又遇到了一个比他更不幸的人。那人已经冻僵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弹。此时,他遇到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师:同学们,你们猜他遇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选择?

……

师:最后,登山者跪在那个人的身边,甩掉手套,开始按摩那个人的双手双脚,没过多久,那人的血脉就流通了。而登山者在助人的过程中也暖透了自己的双手,乃至身心。最后两个人搀扶着,终于走出了大山。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教师就这样,在课的开始,为学生讲述小故事,然后结合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设置悬念,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本节课上课的重点内容“互帮互助”。不露痕迹地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把下课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过度又自然。这是教学的艺术!

2.充盈内容,不断维持注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

纵观我们的品德教材,不难发现不少主题活动都是用一系列图片资料来呈现,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看图说文,必然会枯燥乏味,而且用不着半节课就会将内容上完。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主题活动往往蕴含深意,在学生理解其主题之后,我们是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内容的小故事,充实文本内容,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强化印象、加深体会。如教师在一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控诉》一课时,她就为学生补充当时的历史故事,这样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到侵略者的残暴,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果教师整节课就靠教材的内容在说教,相信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走进生活——直射学习内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要“生活化”,教学要回归儿童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学生意识到原来品德课上并不是那么枯燥,而是它可以指导我们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常见的难题,有了这一个认识,学生才能获得愉快的生活。

1.创设情境,知行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执教浙教版四年级上册《打电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电话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掌握几种公众服务电话的使用方法,教师特定创设了这样一些情境:

同学们电话除了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还给其他人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呢。比如说:爸爸晚上要加班,为了不让我和妈妈担心,爸爸会打电话做什么?姐姐突然早上身体不舒服,不能上班,那她会?今天,李叔叔要去上海出差,于是想打电话给椒江客运总站,咨询椒江到上海的车下午什么时候出发?可是不知道电话号码,该怎么办呢?

教师设计了一些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就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常出现的情况,学生的认识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

2.体验生活丰富课堂

“让课程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他们的体验和需求。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对农民的尊重,教师在品德课上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开心农场”,让学生去拔草、锄地和施肥等等,然后再问学生当时的感受。学生当时就结合自己的感受都说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进而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承载着多少人的爱和期望。

3.讨论生活,迁移课堂

同样是以《我长大了》为例。在通过上述的体验之后,上课了,我随机采访孩子们:“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生活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做这些事吗?”孩子们心中都有自己判定的标准。有的孩子会认为我在家一直玩,什么都不做也没关系。可是大多数学生会在看课文的同时,得出结论:应该学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人分担;在家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我想这样的讨论在品德课上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来的结论比我们告诉他们,硬塞给他们更能让他们记得牢。

三、常用鼓励——点亮学习信心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体各方面密切的配合。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由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当教学评价策略陈旧,学生就会出现对评价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体分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寻找各种新鲜的评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来调整学生注意力。

如果是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先可以用最简便的平价策略——目光,告诉学生上课要专心了,若学生熟视无睹,教师就可以用肢体语言,敲敲他的桌子或者碰碰他的肩膀等非常用的平价策略。除此之外,还要对那些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做一个赞许的动作,说一句表扬的话,露出一个淡淡的微笑,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这些在无形中就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在课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要因人而异。评价并不能泛泛而评,不能千篇一律,防止学生产生“听觉疲劳”,不能达到激励作用。因此,在课堂评价中,我们教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当他们的思维的确有水平或创新时,我们要给予热情的肯定,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特别需要老师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对他们,无论是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还是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用这样鼓舞人心的无声或有声的激情评价语言,能带给学生莫大的鼓励,能感染更多的学生,延伸学生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总之,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自选图形 3

参考文献

[1]柯权芬.《尝试任务分解型教学 活跃思想品德课堂》,2005 年第 9期,南方论刊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徐德卿总编:《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小学德育》杂志社,2006年第4、12期

[4]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5] 杨刚:《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