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曲式分析的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论基于曲式分析的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姚琛

浙江省嘉兴技师学院 314000

摘要:在现行中职学校以“培养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音乐教育的作用被越来越重视。音乐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更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效果。中职学生的思辨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精神世界的架构,影响其言行举止。音乐课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公共艺术课程,在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曲式分析;思辨能力;教学策略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结构纷繁复杂,每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曲式分析作为一种音乐思维的模式,按照共同规律及其相对定型化的格式,帮助学生将音乐从抽象的风格中抽取出来,理解其模式化、程式化意义的曲式类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曲式类型、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对音乐开展举一反三的听、思、辨实践,进而对变异万端的曲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合理的研究方法中找寻音乐规律,强化思辨能力。我通过音乐课堂,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设定题目、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评价总结、预测结果等有效利用课堂中的曲式分析环节,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中职生成长助力。

(一)顶层架构——树立正确观念

学习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音乐曲式分析的学习也不例外。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不同的曲式结构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曲式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音乐,并最终准确的诠释音乐作品。这一过程必然包括:“1.问题的提出;2.学生参与思辨,通过思考、分析、判断、辨别、推理等思维过程;3.给出思想深刻、逻辑清晰、说理清楚,说明具体的答案。”三个过程。由于思辨能力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如果学生能对提问给予准确的见解,并有所创新则说明思辨能力较强。

例如赏析合唱曲《黄水谣》。该作品为ABA’的三部曲式结构,由三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为陈述,即“起”的过程,突出主旋律;第二乐段为“转”的过程,调式未变,但是主题却变化了,声部、音色、伴奏等也紧跟着发生改变,在演唱上应突出、强调这些变化,让乐曲的精神思想能够跟随歌声将变化传达给听众;第三乐段为“合”的过程,乐曲主题再次出现,但再现时对旋律的内容和篇幅进行了适当缩减。通过细致的曲式分析,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思辨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准确诠释乐曲内容,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同时,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有其中心思想,正如所有乐曲不管中间的过程如何变化,到最后的主体、调性都要回归。在《黄水谣》这首合唱曲中,其中心思想是保卫黄河,结合时代特征,联想中华民族今日繁荣昌盛的来之不易,强化爱国之情,引入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中流砥柱——敢于、乐于、巧于、善于思辨

1.创设沟通氛围,学生敢于思辨。

音乐课堂呈现活泼、轻松的学习状态,创设积极、良好的沟通氛围,营造师生融洽、地位平等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产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主动的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表达见解,并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辩。课堂上,教师也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思辨,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问。

2.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于思辨。

曲式赏析过程中,笔者常常采用动画片、微课制作、慕课观看、音乐小游戏、音乐互动激励等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曲式分析产生兴趣,才能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锻炼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中,通过观看综艺节目《百变大咖秀》搞笑版《化蝶》表演引入乐曲。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入手,对单三部曲式、回旋曲式、段落标题、主题旋律等进行互动分析、讲解、讨论,强化音乐思辨。在学生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思路有一定认识后,教师让学生自学书本中协奏曲的发展历史,并分小组搜集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试着挑选一首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初步分析,上交300字左右的曲式分析或听后感作业。在课堂结束环节,播放动画片《化蝶》主题曲,让学生进一步强化课后学习兴趣,感受音乐的五彩斑斓。

3.巧妙设问解疑,学生善于思辨。

曲式分析中的设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重要,要善于把握问题的难度,针对不同班级的音乐基础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要设置既有挑战性,又能引起学生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与角度,引导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思维得到碰撞,质疑、解疑、思辨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4.培养灵活思维,让学生巧于思辨。

曲式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的双向过程,改变了传统师生间的“问答式”单向交流,以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较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多向交流,展现自我。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争辩、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联想和思路,思维逐渐拓宽,思辨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三)基础活动——情感、时代、信息相结合

一堂有效的音乐课,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大胆的筛选,将感性的情感体验,人文的时代特征,现代的信息化教学与理性的乐曲思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曲式分析,理解深奥的音乐理论,获得知识与思想的双重碰撞、感官与体验。

1.曲式分析需要学生从情感高度上鉴赏音乐,而不是单纯的聆听旋律。通过名人故事、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等让学生感知作品的情感基调。例如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教师让学生查找并讲解作者华彦钧的相关生平,通过阿炳一生的起伏,折射其在道教文化的熏陶下,虽然沦落街头,却仍有文思如涌的创作热情,在其沧落街头之时,奏出了这首《二泉映月》的传世佳作。学生从中思辨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目标,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之心。

2.音乐作品的时代性特征赋予音乐曲式分析人文教育色彩。让学生通过曲式分析,思考作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写下的不朽之作,进而理解社会发展,人类历史,正确的理解人生的价值。例如,在分析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时,通过这首歌曲的歌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深入创作情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际主义精神,引导其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3.课内外结合信息化教学方式,采用多维教法。通过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软件布置课前、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上传共享,互动评价等。在课上通过PPT、翻转课堂、微视频等,提供学生上台展示自我的机会,开展音乐剧、小品、相声、科研小成果报告等形式,丰富课堂。例如欣赏贝多芬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的过程中,让机器人专业的同学用该曲为机器人动作配乐,设置机器人舞蹈程序,并将视频传送至快闪、抖音等网络账户,供大家打分。这种创意中带着趣味和新颖的教学形式,与信息化教学结合,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与喜爱。

教师围绕曲式分析开展有效教学,有意识的借助各种方法,以及教授形式促动学生思维运转,让他们不仅获得知识,更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使其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利锋.关于中专音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音乐大观.2013(13):212-214.

2.杜俊茹.在音乐教学中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广东教育.2017(4):107-1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