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情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4
/ 2

多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情操培养

刘妍宏

郴州市第二十一完全小学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我国之所以能够在饱经风霜后仍然以屹立不倒的姿态立足于东方,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内心深处有着共同的魂,即爱国主义情操的职称。它的存在让我们中国人民描绘中国梦、追逐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爱国主义一脉相承,内容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重视这一关键时期,利用多元教学,挖掘道德与法治的爱国主义内容,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培养对策

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较差,自我管束能力相对薄弱。对爱国主义情操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层次,就好像一句空话,学生对其形式化认知。加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奉行应试教育,更导致该门课脱离了原有的教育轨道,忽略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在教育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时必须深化教学认知,响应教改要求,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以有效达到学科教学目的,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主舞台,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有效培养。

一、钻研教材,从教材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有着道德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包含法治课程的相关内容。但无论是道德内容还是法治课程内容,其中处处都体现着爱国主义色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和死必须善于利用与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料,要深入剖析教材背后的知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显性或者隐性的爱国主义相关资源,作为教学的对象。

对待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适当地利用互联网对其进行丰富补充和内容延伸,以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操的认识。甚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获取爱国主义素材,衔接生活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如在开展小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一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时,教师可以从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象、独特意蕴的家乡文化入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进而了解自己的祖国。通过为学生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等等,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学生能够感受到家乡之美得益于国家之美,进而在课文学习中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养。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魅力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教育方法,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同时又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公。学生的参与热情被大大提高,爱国主义教育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当然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动画的展示,也可以利用实物联系生活进行清净的想象创设。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不能脱离教材实际,同时要蕴含爱国主义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深入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魅力。

如在开展小学人教版二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三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教师可以先用歌曲导入的方式,带领学生的思绪离开课堂,走入音乐情境之中。为学生播放《父老乡亲》,“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一句句歌词与课文主题衔接,激活了学生的思绪。进而教师引出什么是家乡人,夸夸我的家乡人。结合家乡当地的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家乡人的认识,同时能够从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中感受他们的爱乡之情、爱国之情,进而在情境创设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组合作,深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认知

为了突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人公地位,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教师可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为学生精心提出某一问题。学生们小组内部探究,在思想的碰撞中绽放出火花,从而神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

如在开展小学人教版二年级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情》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国庆节吗?为什么?”、“你知道的爱国名人有哪些?”、“分享你知道的爱国故事”等。学生们小组合作,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预习深度交流。课堂激情盎然,学生们十分积极,这样的教学远远比教师讲授来的更有效。

四、课外实践,行动中提升爱国主义的理解

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个环节。但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要想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就要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延伸e卡通,以课外实践作为补充,在爱国主义情动中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如教师可以利用周一升旗,让学生们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歌唱嘹亮的国歌;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慰问老兵,和学生们一同听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如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图书馆,感受书籍历史故事中的爱国气息。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也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而教师则是一名画家,教师在白纸上绘出什么,白纸就会呈现什么。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认识自身的角色,在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时从多元的角度入手,深化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军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谈[J].福建教育,2020(08),39-40

[2]曾小丽.浅谈初中的奥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8(1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