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30
/ 2

浅谈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徐向华

临沂大学商学院

摘要:培养创新思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避免犯合成谬误、后此谬误以及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错误,其次是要求学生慎重对待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创新。

关键词:创新思维;合成谬误;后此谬误;基本假设;案例教学

西方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的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利用所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尤为重要。因此,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实际是让学生学习象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在面对成本、收益、风险等问题,在面临一系列的选择时,能够进行合理分析和预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曾指出,在进行经济研究时,一定要避免犯三种错误:合成谬误、后此谬误和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避免犯这三种错误。

1、避免犯合成谬误的错误。合成谬误是指:如果某个结论适用于个体,于是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结论也适用于总体。在经济学教学中,反驳合成谬误的典型案例是“丰收悖论”和“节俭的悖论”。“丰收悖论”是指单个农民丰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所有的农民都丰收反而变成了坏事情。这是因为单个农民丰收不会对整个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因为我们假设农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有大量农民,单个农民的供给量相对于整个市场的供给量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单个农民丰收不会影响到市场的价格水平,所以单个农民只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丰收意味着农民在既定的价格下可以销售更多的产量,单个农民的总收益是增加的;如果所有农民都丰收,整条市场供给曲线就会右移,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由于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后尽管需求量上升,但需求量上升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农民的总收益是减少的(在此,我们假设农民的总收益TR=PQ,其中P 为农产品价格,Q为农产品的销售量即市场上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节俭的悖论”是指在一个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的经济体中,个人的节俭是积累财富的手段,对个人而言是一件好事情,但整个社会的节俭(消费减少)会使均衡国民收入减少,进而使经济更加萧条。这是因为:在短期,在凯恩斯定律(假设经济社会总能以不变价格提供更多产出,即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带来社会总产出变动而价格保持不变)的基本假设下,经济社会的均衡产出是由总需求水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决定的,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均衡产出。因此,整个社会的节俭(消费减少)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均衡产出减少。当然,“节俭的悖论”只适合于短期萧条经济的分析,不能将该结论一般化。

2、避免犯后此谬误的错误。后此谬误是指:如果A事件发生在前,B事件发生在后,就想当然地以为A是原因,B是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甄别信息,明确因果关系。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后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相对繁荣时期。于是有学者就将美国经济的繁荣完全归因于克林顿政府的政策。实际上,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说,并非是克林顿政府的措施导致了美国经济的繁荣,而是由于这个时期恰好是美国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而因为政策本身的时滞效应,克林顿政府的政策还没有真正发挥效果。

3、避免犯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错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是进行经济分析和比较的基本前提。例如,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解释需求定理、供给定理,研究各种弹性,甚至进行局部均衡分析,都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否则,我们就无法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说明“奥肯定律”时,尽管有多种表述方法,最简单的表述可以是:失业率每上升1%,GDP就会下降2%。于是学生就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结论也适用于我国,结果发现我国的失业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奥肯定律的描述。实际上,奥肯定律是在总量生产函数相对稳定(即技术水平不变,其他要素数量固定)情况下考察就业量和产出的关系。失业率和产出增长率之所以反方向变化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失业率上升,意味着有更多的工人得不到雇佣,从机会成本角度来说,这些工人本可以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就白白损失掉了。而在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条件水平不同,制度效率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同,对应的总量生产函数并不相同,既然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当然也就无法单独研究失业率和产出增长率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让学生学会慎重对待有关经济模型和所研究问题的基本假设。经济模型是有关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通常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意到模型的基本架构和基本结论,而忽视了模型的基本假设。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这些经济模型的函数表达形式和基本结论,而是利用经济模型对有关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该市场的研究,将其作为参照标准,逐渐放宽假设对现实中的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经济模型的有用之处并不在于其假设是否完全与现实相符,而是该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如果简单地记住有关模型的基本结论,然后将其直接套用到现实经济,就背离了经济学学习的初衷和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了模型基本内容后,能够利用这些模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结合现实经济的具体情况,区分现实经济条件和模型基本假设的不同,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西方经济学披着一层繁琐的数学外衣,表面看来是晦涩难理解的,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之所以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和该书的写作风格是有关系的,通过大量的现实经济案例,该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貌似高深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清晰的解释和说明,极易激发读者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政策,基于问题导向,精心选择和设计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推动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不断深化对西方经济学概念、分析工具、经济理论的理解,从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结合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进行拓展创新。例如,在解释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弹性问题时,理论讲授必不可少,如需求弹性的含义、计算以及需求弹性和厂商销售收入的基本关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强化学生对于需求弹性的认识。例如,可以通过食用油和猪肉价格变化后需求量变化的不同结果来说明什么是需求弹性;通过航空公司对于不同旅客收取不同票价来说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学生在深入理解需求弹性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就可以通过拓展创新,将弹性理论应用于现实经济中不同企业的定价策略。

参考文献:

[1](美)曼昆(Mankiw),经济学原理(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