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效课堂管理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8
/ 1

浅谈构建高效课堂管理的方法

汤奎锋

安徽省怀远县唐集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没有高效的课堂管理,高效的教学实践就无从谈起,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

关键词: 注意力 高效 常规 规则 管理

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能在课堂吸引或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我们发现课堂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是否会说过“注意听讲,别说话;”或者“别人在听课,你在干什么?”,诸如类似的话。相信很多老师都做过,当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情也不是很好。如果要进行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回到课堂上来,我们至少要掌握一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可以仿照明星演唱会中明星的那些适合学生动作。其实我们老师就是演员,在讲台上把自己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人生观传递给学生,受到感染的学生也会热情积极主动。其次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时,要像演员一样奉献自己最完美的表演,表现的无比的热情。如果有时感觉不到激情,那就假装一下。这样可以更成功的在课堂上授课。在这里要说的方法是,跟学生约定好,当你一边微笑,一边高举单手摆动,这意味着老师希望同学们停止说话并把自己的一只手举高,这样老师就可以知道大家的注意力回到了课堂上。老师要经常在课堂演练,切记要微笑,不能有不耐烦的情绪在里边。相信通过多次课堂上演练,学生的注意力便可以牢牢抓住了,高效的课堂离你也就越来越近了。

二 制定有效的课堂纪律,

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特别是有些事情做了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并且知道老师会坚持按班规既定步骤执行,相信他们会越来越自觉遵守纪律。每个班级教室里明显的地方都贴有班规,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可以把班规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常规和规则。规则就是用来管理严重过错的制度,像那些上课偶尔讲话的则定义为常规。我们老师要跟学生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正确的贯彻执行,才能有效的掌控课堂。课堂常规越详细越好,包括如何举手发言;放学如何走出班级;见到老师如何打招呼等,用来管理小错误。因为是约束严重错误, 课堂规则只要几条就可以了,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学生记住。比如上课打架;上课经常讲话不听劝阻并且顶撞老师等。若学生没有遵守规则,则每次都按既定步骤执行。当然再给学生定义为犯规则时要慎重。在此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身体力行做出示范。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清楚的明确常规和规则之间的区别。那么他们在课堂上会更有效的遵守班级纪律,这样更便于我们进行特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 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规划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如果老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且生动有趣,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与老师互动,这样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会少很多。在上课过程中要时刻充满激情,这种热情会传递到学生的身上,成为他们本身的热情。教师要为课堂教学准备足够的内容。比如在事先就想好如何应对那些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同时注意那些动作缓慢,迟迟没有动手的学生。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在教室里走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处不在,时刻都在关注着自己。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在学习上,从上课开始直到下课结束,让学生感受到每堂课的内容都充实有趣。

四 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忽视小情况

当教师在课堂处理问题时,记住自己是学校里的专业人士,有义务为学生树立积极的形象。在课堂处理学生问题时,作为老师不能提高嗓门对学生大喊大叫,这会给学生们的感受就是你的情绪没有很好的得到控制。如果你和学生都情绪失控,就不能体现自己的职业素养。不仅不会改变改善现状,还会令对方的声音变得更大。而是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教导。如果学生情绪一直激动,那就等学生冷静下来,在私底下找他谈话。让学生监督自己,使学生明白,不用担心老师会变成可怕的样子,自己是安全的。作为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主动做出判断学生的哪些行为需要纠正,哪些行为可以忽视,这样的目的是避免学生打乱课堂。在心中要十分明确,哪些事情是费力不讨好,还会耽误宝贵的教学时间的事情。忽视课堂上学生的一些小问题,并不是在课堂上放任不管,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时间,以达到高效的课堂管理,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应该是师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一段能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生。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能有效的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和突发情况的发生,保证教学活动高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程下,老师在课堂管理中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采取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沉淀教学精华帮助学生发挥最大潜力,在未来拥有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 山君亮, 张迪, 靳超. 浅析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与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00(004):129.

  2. 王雷. 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2, 000(01X):P.25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