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培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8
/ 2

高校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培训分析

陈意华

上海电机学院 体育教学部 上海 201306

摘 要冰壶运动做为一项较为高端的体育竞技活动,虽然在我国开展时间较晚,且因体育项目本身对参赛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比赛训练场馆有严格要求,注定了冰壶运动只能在少部分人群中流行。体育类本科高校承担着冰壶运动员的培养工作,由于整个项目从一定意义上就缺少一定的运动员,在解决了招人的难题后,如何把这些未来国家的希望培养成既具备体育素养,又拥有独特人格的合格运动员就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形成独特人格的前提就是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

关键词:冰壶 体育类高校 运动员 心理素质

冰壶运动自16世纪中期由苏格兰人起源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这项从西方传入我国的竞技运动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成绩,自1998年冬奥会起,冰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说明国际奥委会对冰壶项目有了认可,为了提高我国的总体体育水平,冰壶人才培养的任务就交给了各类体育学校,多年来中国队的进步也比较明显,也曾经在世锦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但如何让冰壶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和其他职场人一样,拥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让运动员在退役后也能在社会有好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1. 心理因素对冰壶比赛运动员的重要性

冰壶比赛非常考验运动员对冰壶的操作水平及判断能力和当场的心理素质,如果在比赛现场被客观因素影响,则很容易对比赛成绩带来不利影响。在往届冬奥会冰壶比赛中,就曾经发生过因中国队后手投掷冰壶,对手先手投掷屡屡投掷在中区,给中国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种僵局状态下,后手投掷的如何可能直接决定了整场比赛的结果,如果某个队员在心态上出现问题,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进而影响比赛结果。同时因冰壶比赛有一些随机性质的事件发生,比较容易出现失误,在出现失误时,如何看待问题,成为了一个决定能否拥有良好作战心态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作战水平的高低,可能会直接影响冰壶的出手动作、出手后朝着怎样的流线就行前进、先手与后手对冰壶的影响等问题,需要承认的是冰壶并不是我国的一项本土运动,我国从把冰壶项目当做正式比赛项目培训以来,可以说走过了一段很艰辛的路,从选拔人才到培养,再到让冰壶专业能走进高校校园,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体育教育者的不易。

  1. 冰壶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培训的意义

首先从竞技角度而言,提升运动员的总体心理素质象征着可以直接对比赛成绩有一定的益处影响,运动员之间也是在生活中需要互相沟通的,心智水平可以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即便冰壶一个极小众的团体,都有很多人才,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进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就很重要了,提高心理素质,能让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让自己运动生涯能够获得一份比较完美的答卷。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偶尔发生运动员与裁判员或队友在比赛中发生激烈冲突的事情,无不例外都是缺乏一定教养的表现,然而运动员大部分都已成年,发生冲突不单单影响个人,还会影响国家的形象及社会的舆论,激烈冲突马上会转变为公众对此事件的评判,也会让体育竞技失去竞技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朝着争辩结果的方向发展,不利于体育行业的健康化。另外,还有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体育院校的学生多数从小就有不同于常人的体育天赋,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文化水平会偏低,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人文素质,除了体育,对其他文化类课程普遍缺乏一定的学习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喜欢一些血气方刚的话题,让普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能与其有一定的距离感,从小到大没有养成一个很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可能会在长大后的比赛中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体育类高校有义务来为未来的运动员们不单单要为了提高比赛成绩服务,而要和其他类型的高校一样,不是因为是体育特长生就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开设一门心理方面的课程,此课程与其他高校的区别在于,教师需要多从实际的大型比赛案例出发,给学生讲授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会给比赛带来哪些致命性的影响以及根据冰壶项目的特点,就一些在日常训练及队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时可能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讲授,让学生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实现所要得到的目标,并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及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分组要充分考虑组内成员的关系是否符合建立团队的标准,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组内之间可以通过开展冰壶模拟式竞赛的方式,来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让冰壶不再是在生活中却置若罔闻的体育项目,也可以在其他专业中,多多宣传冰壶赛事,让更多人了解冰壶专业的同学会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心酸,在训练中有哪些故事值得被大家分享,有哪些闪光点,通过这些步骤的实施或许可以良好地提高团队成员的自信,进而提升心理素质。

四.结束语

冰壶运动发展至今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取得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冰壶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已经慢慢滴成为了一个高校选拔冰壶人才的必修课,也告诉着心智不成熟的人,不适应社会规则注定要被早早淘汰。

参考文献:

[1] 田晓雨.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冰壶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研究[D]. 长春:吉林体育学院, 2011.

[2] 刘锐, 肖世成. 浅谈高校冰壶运动员心理素质培训[J]. 体育大视野, 2018(8):232-236.

作者简介:陈意华1970-5 上海师范大学 副教授 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教学专业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