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

尚倾越 唐圣奎 焦天硕

中国农业大学 264000

【摘要】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制度自建立以来不断改进完善,运行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青岛的医疗护理保险是我国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重要渊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端于青岛的医疗护理保险,并且在此基础上完善优化。但与此同时,制度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岛 长期护理保险 问题 对策

我国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层面,2016年人社部颁发了展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15个城市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自颁布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试点工作,形式各异。

一、现状简介

青岛市早在2012年就率先进行了制度的探索,2012年7月青岛市出台《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由此建立起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青岛市经过三年的试点运行,继续调整政策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于2015年青岛市颁布了《长期医疗护理管理办法》,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此次的亮点在于将农村全体成员纳入到制度范围内,构建了城乡全覆盖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8年4月正式实施《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的施行,标志着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全人全责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启。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依据为其保驾护航,而我国并没有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护理保险制度的法律文件,试点城市开展护理保险指导意见缺乏全局性,由试点向全国推进的护理保险制度未来会变成社会保险中的第六险,而依附于医保的护理保险不能完全以医保为政策制定依据,且医保本身错综复杂。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规范明确的法律依据指导其运作。青岛市推行运作的护理保险制度而制定地方性文件,为我国正式建立该项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但从法律的层面来看,其仅仅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得不到有力的法律保障。

2.基金筹集缺乏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向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发展,医疗护理需求主体明显增加,而青岛市护理保险基金单纯依靠护理保险基金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按比例划拨,城乡居民的则依靠社会统筹账户按人头划拨,护理保险基金受制于医疗保险,其支付范围,服务方式都会受到牵制,青岛市资金筹集来源单一,紧靠医疗保险金划拨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无法确保护理费用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无法稳定护理资金来源。

3.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少

青岛市自2002年筹备长期医疗护理制度以来,一直存在着护理人员匮乏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深化和护理政策的推动,老人的护理需求提升,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尽管青岛市加大了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但是护理人员缺口仍然较大。尤其是专业护理人员,青岛市执业医师2006年为1.55万人,2011年为1.83万人,年均增长量为0.056万人,2012年开始实施医疗护理制度以来,执业医师数虽有上涨,但变化不明显,至2015年这一数值达到2.63万人,但相对青岛市老年人快速上涨而言,护理人员明显不足。

同时,专业的护理机构数量也不多,不能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截至2015年,青岛市养老床位达到5万多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暂且达不到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

4.长期护理服务体系评估不完善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等级按照身体护理、膳食和活动中需护理的程度分为三级,针对不同级别的老人也制定了详细的护理标准。

在青岛市2014年出台的《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并未提出评定老年人失能状况的评估方式,仅在第二章第六条中提出“护理服务机构根据参保人病情和实际需求,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和护理,制定护理计划,提供必要的、适宜适度的医疗护理服务”。2018年更新的《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丰富了评估程序并出台失能人员和失职人员的评估标准,但目前各护理机构缺乏评估资质,失能老年人只能到特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这无疑使失能老年人的评估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政策的僵硬死板,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符。同时目前的政策要求,只有评估等级为三、四、五级的失能老年人可以申请相应的护理服务,导致一部分有潜在失能隐患的老年人无法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护理服务。

三、对策

1.优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运行仅仅依靠地方行政规范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还未正式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的缺失影响政策强制性的执行。因此,应尽早出台国家层面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护理资金的可持续性,管理机构的规范性,输送体系的有效性,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护理意识加强化,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护理制度体系。

2.建立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

目前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结余的医疗保险,资金的筹备及管理形式均较为单一。国家、省市等层面均出台相关文件,旨在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推动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的费用问题。根据最新2018版《暂行办法》,青岛市职工护理保险资金可实现三种筹资方式,基本实现多元化渠道筹集,但居民护理保险仍按照原办法执行。因此,随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改革创新,多元化筹资机制不断完善,形成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机制,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将成为必然趋势。

3.加快专业护理人员产业培育,增加医疗护理人力资源供给

由于我国老龄化规模大且发展迅速,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有关养老、医疗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专业的医疗护理成为重要解决方式之一。鼓励社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积极增加专业人力资源储备,为日益扩大的医疗护理需求做充分的资源应对。同时要重视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端护理人才,重视高层次的全日制护理专业的教育。

结语:

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障事业正大踏步进入一个极为有利的发展空间,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求为长期护理保障的政策规划、平台建设与资源配置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各试点城市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养老行业也应凝聚各方的力量,厚积薄发,让中国的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护。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刘林瑞,张雅娟.青岛市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9(03):36-39.

[2]冯广刚,米红.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与优化[J].中国社会保障,2018(12):43-45.

[3].青岛市 创新“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制度[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8(11):44-45.

[4]高玉芳,张学长,粘文君,杨琳琳,李正红.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5):581-586.

[5]孙金霞.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8(03):85-87.

[6]杨晨.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推广的现状分析[J].经贸实践,2018(04):126.

[7]邵文娟.试点阶段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总结——以青岛市为中心[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1):7-11.

[8]张雅娟,林君丽,王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疗保险,2018(01):36-39.

[9]张文博.照料社会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践研究——基于对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考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6):24-33.

[10]王敏.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7(19):64-65.

[11]夏素素.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7.

[12]吕书鹏,吴佳.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效能、实施困境与政策优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6,35(08):30-32.

[13]姜日进,李芳.中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思路——以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例[J].社会福利,2016(03):44-46.

[14]邓大松,郭婷.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浅析——以青岛市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15(10):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