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创新与人民史观

/ 2

历史发展创新与人民史观

翁有利 梁小贺

广西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发展、创新再到人民史观,表面上看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经过反复深入认真细致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要回答历史是什么,是什么推动历史发展等问题。历史是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就是不同的历史观。

  1.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历史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叙述,特别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记载和研究。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本身没有错,但“过去”和“以往”很容易造成一般人或不懂历史的人对历史产生错误联想:一提到历史,就认为是过去和陈旧,是静止和不动。这种错误的联想,一般人会轻易不加思索地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作出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会把历史视为“历死”,就会割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过去的过去是历史,转瞬即逝的当下也是历史,不同时期的过去和不同时期的现实密切相联,今天的现实和过去也密切相联。所以,把历史看成只是过去和陈旧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是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4月在广西视察合浦博物馆时指出,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强调的是赋予历史以生命、让历史为现实服务。

  1. 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历史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地球上不存在没有自身发展过程的事物。因此,不论是关于自然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还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知识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都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从来都不是用静止的眼光来加以考察的,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加以考察的,恩格斯就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互相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马恩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9页。)恩格斯的这段话不仅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还强调了事物变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的一切行为(革命、建设、改革等等),都可以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进步上来。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激烈的竞争、争夺乃至于战争,说到底也都是围绕着发展问题展开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学说也都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根到底都是适应人类社会正确解决发展问题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发展既包括社会生产实践,也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所以,历史就是变化发展。变化发展是历史的根本属性,是历史的生命所在。没有变化发展,就没有历史。发展是历史发展,是人类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历史数据、历史人物等构成的历史过程。离开历史,没有对发展的历史记录和叙述也根本不可能谈发展。发展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历史的间断性和跳跃性,有时可能会出现停滞、曲折或倒退,有时可能会出现快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但历史发展规律告诉人们:人类历史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发展的。

发展是历史的,发展观也是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都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发展的综合反映。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狭隘的、片面的、不合理的发展观会导致发展的曲折或停滞,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付出历史的代价。

  1. 站在创新的角度看历史

首要的问题必须认真领会历史和创新的关系。常人凭直观感觉,创新和历史,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一个瞻前一个顾后,似乎没有联系,这是不对的。之所以有这种错觉,还是因为静止地看问题忽略了变化发展。站在创新的角度看历史,历史是变化发展,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这样,就看到了历史发展和创新的联系。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历史。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历史离不开创新。再把创新融进历史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又不难得出:创新离不开历史。试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哪一不是在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社会科学是这样,自然科学也如此,都离不开历史基础。所以,历史是创新的依托。“文明传承的过程(历史),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其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其传承的过程。没有创新,传承的延续就失去了可能的条件;没有传承,创新的产生就失去了必要的根据。我们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的事物,当其发生时都是创新之物,但随后就变成为传承之物,以后又或早或晚变为陈旧之物而被创新之物所代替。”(刘家和:《传承和创新与历史和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二期,第61页。)“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所以,历史与创新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历史的前沿,连接创新的起点,历史不仅是发展的载体也是创新的载体。

历史发展创新紧密相联,历史是变化发展,发展靠创新驱动,不创新,因循守旧,会使历史发展缓慢或停滞。科学、合理的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导致善发展;相反,不科学、不合理的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导致恶发展,如不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轨道行驶,违规操作(如战争、侵略、掠夺等反向应用创新成果)会阻碍历史的发展或使历史发展改变方向而出现倒退。但停滞和倒退都是暂时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的。

  1. 人民史观

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回顾历史,不同发展时期出现不同的回应,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革命史观”、“英雄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群众史观”、“全球史观”、“发展史观”、“创新史观”、“人民史观”等等。这些史观,也都是用不同眼光看历史得出的结论。今天看“多元史观”这个“群体”,“唯心史观”是错误的,其它史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程度不同地推动过历史发展,服务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但是,多元史观导致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莫衷一是,有必要确立既科学又合理的一元史观,能否如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能够找到明确答案,这就是“人民史观”。

人类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历史发展创新归根结底都是人民完成的,离开了人民,历史发展创新都将无从谈起。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进行经济、政治、科教、文艺等其他社会活动奠定基础,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活动。人民群众在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并改进了生产工具,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物质生产为人们进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物质条件和物质设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都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回顾历史,任何变革的成功都是人民群众参与推动的结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推动必然失败。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破灭的中国梦,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都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是人民史观。早在延安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识到这一点,毛泽东同志1944年1月9日在《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评剧院的信》中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受多元史观影响,“人民史观”没有受到史学界的足够重视。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人民史观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人民,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群众是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

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没有人民,就没有历史发展创新。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摒弃人民史观,用人民史观统领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是再合适不过的。

作者:翁有利,1963年8月生,广西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环路18号,贺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电话:13878457017。邮编:54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