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学习起点 实现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找准学习起点 实现高效课堂

张学霞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小学 257500

摘要: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新知学习。是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可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数学课堂时,情况却不容乐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对教学起点把握不准任意提高教学要求,很难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无法实现课堂的高效。本文就对怎样才能找准学习起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意味着实现高效课堂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由于一些教师对学习起点把握不准或对学习起点认识的片面化,导致课堂上出现一种无效或者低效的现象:

镜头一: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有位教师很用心的准备了小猴子卡片、桃子卡片等,问学生:有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请同学们动手分分试试吧。学生操作后在黑板上展示,最后列出算式:12÷3=4.乍一看好像课堂很热闹,学生有是操作又是展示用去了最最宝贵的15分钟,接下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是13个桃子呢?关键问题来了,学生继续动手操作,这时学生已经没有了兴趣。新知探究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这节课没有完成任务草草结课。前15分钟的内容都是学生在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已经掌握的旧知,还有操作讲解浪费时间的必要吗?

显然,“跟着重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结果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镜头二:有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出示主题图请学生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解答,当学生列出算式“23×12”后老师问:你能先估算一下吗?学生的反应很懵,显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不了解,青岛版教材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编排在三年级下册,说明这位老师对学生学习起点把握不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积累。我们都知道,数学教材有它编辑的教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有整体意识,要钻研整套教材,理清学生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逻辑学习起点,应在平时的教育学习中熟悉整个教材体系,要能从整体上从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现实起点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与新知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渠道也是多样的,从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也各不相同。教师不能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猜测确定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课前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要想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可以采用进行课前调查的办法进行。

例如::《24时计时法》学习起点调查问卷:

1.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5f472f2bf3b27_html_cc0c746b43d07f5c.png5f472f2bf3b27_html_de68b013fba69a1c.png5f472f2bf3b27_html_d855c40818c828c1.png

( ) ( ) ( )

2.你见过21:00这样的时刻吗?它是什么时间?这种时刻在钟面上是怎样显示的?

3.你在哪里见过像21:00这样表示时刻的?

4.你能用另一种方法表示下午1:00吗?

调查问卷分析:1.第一题共调查学生98人,有52人全部正确。第一个钟表回答正确错误的3人,其余的第二个钟表有36人出错,第三个钟表时刻有10人出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于时间的相关知识已经有或多或少的遗忘,如果不进行复习就教学《24时计时法》,很多学生将处于“旧的没记住,新的没学会”的两难境界。建议先复习再新授。2.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考察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接触过24小时计时法的学生人数达到79%。但大多学生也只是止于接触过,知道24时计时法的学生人数仅达到总人数的8%。结果表明,学生对24时计时法虽然有所接触,但是了解不深,也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没有出现学习起点高于逻辑起点的现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2)课上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如果要求老师们每节课之前都进行问卷调查的话,工作量实在太大,也很不现实。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改变“小步走”的课堂模式,呈现核心问题,展现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确定学生的教学起点。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让学生选择。

下面哪种是平均分?在( )里画“√”

5f472f2bf3b27_html_5f7004bc434de482.png5f472f2bf3b27_html_20ae0fb7f7e7a310.png5f472f2bf3b27_html_fa043c12fcdc912b.png5f472f2bf3b27_html_eda085af7dcba367.png

5f472f2bf3b27_html_7528748435173bdf.png

5f472f2bf3b27_html_2c544895483f92a2.png

5. 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5f472f2bf3b27_html_17b789d7ebb0a166.png ( ) 通过学生的选择,能够呈现出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相互辩论中寻找到真正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能解决学生真正的困惑。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找准学习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己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让学习真正发生,实现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 温岚.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20(23):41-42.

  2. 王光会.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之策[J].学周刊,2020(23):81-8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