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分制改革实践与实现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高职学分制改革实践与实现路径研究

程震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高职实行学分制以来,因观念、管理、资源等因素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学分制培训宣传,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导师制度,线上与线下学习灵活结合,解决资源制约因素。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完善教学、学生管理配套制度。通过以上三种针对性的举措,有效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实践、实现路径

实行学分制改革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幸福指数的必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高职学分制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多年来高职在学分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学分制的外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具备。但是学分制内涵的实现尚需继续深入改革。从众多对学分制研究先行者的理论和滁职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对比来看,观念、资源、制度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因素。[1]

  1. 对学分制发展认识不足。学分制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体现出来的形态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得到国内教育界的认可并被引进的。学分制改革在我国是从本科开始实行,然后才逐步扩展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进行学分制改革时往往忽略了学分制在最初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和本专科的差异性,以学分制的理想形态去实施,忽略教师和学生的对学分制的认知问题,从而导致学分制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资源仍然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学分制的内涵是鼓励学生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自由选择学习方向,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选修课程。然而因为师资、教学场地、实训设备、学时等各种资源的限制,学生的可选项是不足的,形成学生抢课的现象。未选修到理想课程的学生为完成学分被迫选择其他课程,从而违背了学分制制度的精神。

3、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学分制改革的发展。以弹性学制为例,从学分制改革以来,提前或延迟毕业的学生都是少数,即学分制改革实现者是从少数学生开始的。学生学习取得学分的认定、提前毕业办理手续、评奖评优鉴定等情况没有普遍的制度可遵循。

二、学分制改革实现的路径

针对学分制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在实践中采取解决的措施效果来看,以下途径能有效引导学分制改革。

1、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学分制专项培训和宣传,加深对学分制改革的认识。

对全体教学管理和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学分制的内涵与发展进程,转变对学分制改革的观念。培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进行学分制改革,另一个是怎么进行学分制改革。[2]教师是改革的主体,教学管理是改革的协助者。这两者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统一是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基础。

从现有高职学分制选课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不知道怎么选,对选课认识不足的漏选等现象。以滁职经贸系6个专业的选课情况来看,每年选课都要开放多次供学生选课,最后还要在系统后台进行补选和调选,所以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不足也是阻碍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因素。面向所有入校新生,开展学分制宣传,配合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学分制选课是有必要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在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就附带专业培养计划和学分制选课说明,让学生预先了解今后要学习的专业。第二步是入校后专业介绍,以面对面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培养方向,并对学生学分制了解情况和选修意向进行调研和引导。第三步,根据调研情况,安排导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2、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实习线上线下结合的制度,解决学分制选课的资源制约因素。选修课程不足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师资、教学场地、教学学时、学生开课数量等因素制约,导致高职学校线下开放给学生选修的课程资源数量是很有限的。全线下学习其实忽略了学分制制度中学生的自主自由学习精神。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辅以导师学习引导与考核,能够有效解决师资、教学场地、学习时间冲突等资源制约因素。

3、完善学分制配套教学、学生管理制度。学分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少数学生慢慢向大多数学生最后所有学生进行,所以学分制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伴随一个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深度而不断完善。学生是学分制改革参与主体,学生学习遵循趋利性原则,所以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要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分制学习。实践中发现,学生在选修理论课程时的几个倾向:对课程的兴趣、授课教师的评价、学分取得的难易程度。实践和课外学分的取得则偏向于认定制度明确,流程清晰的环节。因差异性选修带来的学习成绩差异化在现有的评奖评优体系里面找不到对应的解释也会影响学生学分制选课的积极性。

三、学分制改革的保障措施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情况选择相应的途径逐步改革。学分制毕竟是引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了达到引进学分制管理制度培养人才的目标,防止学分制走形、走歪,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是有必要的。

1、建立具有代表性标准的考核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学分制改革。学分在不同高职院校之间如何认定,当前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解决学分标准不一致,认定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是保障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由于西方的一些学校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很强,所以很多学校普遍是宽进严出,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步伐加大,学校在招生的自主权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为了确保高职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统一标准并严格考核也是必要的。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现有的监督与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以往的学年制的学习制度设立的。伴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往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不再适用于学分制。比如就业对口率是传统评价中评价一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学分制制度里,学生学习更注重个人需求,就业与创业更偏重于个人能力特长与兴趣,专业对口指标的重要性将会下降。

高职学分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同高职院校的资源、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长,逐步开展学分制改革。

[1]李守杰,王韦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05):200-202+212.

[2]虢欢,胡顺义,李微波.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行为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9(10):149-154.

[3]段圣贤,卜蓓.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24):24-25.

作者简介:程震(1982.8- ),男,湖北襄阳人,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239000,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探索与实践-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为例”(项目编号:2017zlgc031);校级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理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7zlg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