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课程教学总结——基于县区级党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6
/ 2

中共党史课程教学总结——基于县区级党校

陈鑫

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   常州市   2131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中共党史课程既是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高质量党校的题中之义。笔者试从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重点方面,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挑战,提升中共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共党史课程教学进行总结。

关键词:中共党史;课程;教学

 

一、 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重点方面

首先,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在于史实。在中共党史学习过程中有一条重要原则——“论从史出”,这里所谓的“论”就是对于历史客体的评价以及总结的历史经验,而所谓的“史”即历史事实,而这些历史事实需要历史讲授者们与研究者们从大量的档案、回忆录等资料中去寻找。前者的“论”更偏向于主观性,是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判断,而后者的“史”则更强调客观性,是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把握。“论从史出”要求“论”要符合“史”,主观要与客观相统一。保证史实的准确是党校教师上好中共党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一堂中共党史课中出现史实不清甚至错误的情况,那么毫无疑问这堂课就是失败的。因为史实的缺失将导致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的史论——即对于史实的评价以及依据史实总结的经验是没有根据的,这样的中共党史课程既无学术价值也无教育价值。

其次,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史观。在中共党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于史实的准确把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也至关重要。在研究和讲授中共党史过程中,能否站在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高度,能否着眼于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责任,能否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否以唯物史观理解中共党史发展的基本发展脉络,能否以人民史观理解推进中共党史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些都与一名党校教师的历史观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使中共党史课程的情感意蕴更为丰富,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和人民奋斗的艰难不易;能使中共党史课程的现实意蕴更为明确,使得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能使中共党史课程的价值意蕴更为升华,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价值诉求。

最后,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核心在于方法。中共党史资料浩如烟海,基层党校面向的教育对象也十分广泛。如何精准选择中共党史相关资料,并更为有效的进行中共党史课程的教学对于党校教师是个重大考验,所以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运用高效的方法选择中共党史资料,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中共党史教学,这样可以使得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开展的更加顺利,使得中共党史课程本身更为高质量。

二、 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中共党史课程教学中出现史实不清的问题。史实不清甚至史实错误是中共党史课程教学的大忌,笔者在中共党史备课和试讲过程中,虽然特别注意规避,但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在准备有关长征的课程时,涉及到以“新三人团”(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作为红军的军事指挥中心的成立时间问题。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将所谓“陈福村会议”召开作为“新三人团”正式成立的标志。后来有幸读到杨奎松先生在《苏区研究》上发表的《中共中央长征中开过“陈福村会议”吗?——对孙果达“答杨奎松教授质疑”一文的回应》一文,杨奎松先生通过丝丝入扣的逻辑分析指出党史上并不存在“陈福村会议”。可见,笔者准备的长征课程存在硬伤——所引用的史料有史实不清的情况。当然,类似的事例在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并不鲜见,不严谨、学识不够、知识储备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共党史课程教学中出现史观不正的问题。目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西方敌对势力不断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对我国发展进行遏制。特别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污名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庸俗化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达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险恶目的。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也影响了少部分党校教师,他们用偏激的历史观评价党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评价党的领袖,这些党校教师存在史观不正的突出问题。

最后,中共党史课程教学中出现方法不当的问题。党校特别是基层党校面对的学生及其广泛,包括新入职的公务员,入党积极分子,区级机关干部等,其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参差不齐。笔者在开始准备课程时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而是根据既有路径用同一种讲课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用相同的课程讲述方法进行授课,不能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有层次、针对性强、更接地气的授课。这样就造成中共党史课程的理想教学效果与实际的教学情况不符,造成中共党史课程的吸引力不足、教育性不够、启发性不强。

三、提升中共党史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一是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夯实课程的史实基础。

首先,时刻关注中共党史前沿发展动态。中共党史专业在全国高校开设广泛,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要不断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课程之中,这一方面可以提升课程的时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课程的学术性。其次,对于引用史料应该反复核对。在中共党史课程的备课、试讲、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引用的资料一定要有出处,并且出处尽量是档案资料、历史文物等第一手资料,以保障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最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于史实引用要听取不同学者、不同研究者的意见,从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的建议和意见出发,选取最为可靠的史料。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要以人民视角对于党史上发生的事件,党史人物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以是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统一关系为视角,以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评价标准,对于党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全面准确清晰的评价和判断。

三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完善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常规讲授法教学与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共党史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之外,可以引入互动教学。比如在讲授解放战争时,可以围绕解放战争是否可以避免为题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理解。其次,将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党校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教学点的讲解和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党史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常州三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介绍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生平事迹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和恽代英纪念馆,用现场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常州三杰精神。最后,将目的性教学与专业性教学有机结合。以中共党史课程的教学主体——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历层次、人生阅历、年龄结构、职业特点等出发,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中共党史课程的讲授,化党史专业知识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促进课程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奎松:《中共中央长征中开过“陈福村会议”吗?——对孙果达“答杨奎松教授质疑”一文的回应》,苏区研究,2018年03期

〔2〕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3〕邵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有感——以如何上好党史类课程为例》,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