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校“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3

沈阳高校“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张 欣 孙景芬

中国医科大学 临床二系 沈阳 110122

【摘要】为了解“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使用SCL-90量表采集了沈阳高校1254名“00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量表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筛出率较高。高校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00后”大学生即将成为当前高校的学生主体,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当下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为了解沈阳高校“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集了沈阳市7所高校共1254名(发出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4份)“00后”大学生基本信息及SCL-90量表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1254名大学生中,男生534名(42.6%),女生720名(57.4%),独生子女706名(56.3%),非独生子女548(43.7%),农村生源616名(49.1%),城市生源638名(50.9%),家庭困难学生249名(19.9%),文科生189名(15.1%),理科生255名(20.3%),工科生597(47.6%),艺术与体育生54名(4.3%),,医科生159名(12.7%)。

  2. 研究工具。采用 90 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评定学生是否存在某一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量表有90个题目,5 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10 个因子。

3. 研究方法。以学校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本次测试共有1600名学生参加,剔除不认真作答及条件不符的无效问卷346份,有效回收问卷1254份,有效施测率为78.38%。所有数据采用 SPSS22.0 进行统计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1.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1. 有症状筛出,即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者297名,其中男生86名,女生211名,占总测评人数23.68%。

  2. 中重度症状筛出,即总分≥200分或任一因子分≥3者33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21名,占总测评人数2.63%。

  3. 重点关注因子中重度筛出,即第15题有中等及以上自杀意念者,或总分≥200 分,或躯体化≥3,或精神病性≥3,或抑郁≥3,共109名,其中男生31名,女生78名,占总测评人数8.69%。

  4. SCL-90单个因子有症状筛出率最高为强迫症状20.18%,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15.15%。

  1.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在各项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1. 性别差异比较。女生在强迫症状(t=-5.619,p<0.01)、人际关系敏感(t=-2.337,p<0.01)两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偏执(t=1.076,p,0.05)因子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其他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

  2. 不同专业差异比较。在躯体化(F=3.413,P

  3. 不同生源地学生差异比较。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四项因子上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详见表2。

表2.不同生源地学生差异比较

农村(M±SD) N=616

城镇(M±SD) N=638

t

躯体化

1.25±0.39

1.30±0.45

-2.000**

强迫症状

1.51±0.53

1.49±0.52

0.491

人际关系敏感

1.40±0.48

1.37±0.51

0.940

抑郁

1.34±0.44

1.37±0.49

-1.208*

焦虑

1.29±0.42

1.33±0.47

-1.820**

敌对

1.28±0.41

1.31±0.47

-1.255**

恐怖

1.29±0.43

1.28±0.44

0.162

偏执

1.26±0.39

1.26±0.42

0.127

精神病性

1.30±0.43

1.31±0.45

-0.376

  1. 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差异比较。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呈现显著差异,其中较贫困学生得分最高,较富裕学生得分最低,详见表3。

表3、不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的差异比较

较贫困(M±SD) N=249

普通情况(M±SD) N=955

较富裕(M±SD) N=50

F

躯体化

1.33±0.47

1.27±0.41

1.20±0.36

2.903

强迫症状

1.56±0.53

1.49±0.52

1.35±0.49

3.441*

人际关系敏感

1.45±0.51

1.37±0.50

1.28±0.45

3.292*

抑郁

1.41±0.50

1.35±0.46

1.28±0.42

3.110*

焦虑

1.35±0.46

1.31±0.44

1.24±0.39

1.798

敌对

1.36±0.45

1.28±0.44

1.23±0.36

3.518*

恐怖

1.31±0.45

1.28±0.43

1.20±0.36

1.868

偏执

1.30±0.42

1.26±0.40

1.16±0.31

3.091*

精神病性

1.38±0.49

1.30±0.43

1.17±0.32

5.716**

  1. 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差异比较。受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详见表4。

表4、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差异比较

溺爱型(M±SD) N=37

民主型(M±SD) N=902

专制型(M±SD) N=109

放任型(M±SD) N=206

F

躯体化

1.44±0.60

1.25±0.40

1.46±0.49

1.28±0.43

10.545**

强迫症状

1.65±0.65

1.46±0.46

1.71±0.60

1.54±0.54

9.007**

人际关系敏感

1.58±0.66

1.34±0.46

1.60±0.57

1.41±0.52

11.467**

抑郁

1.56±0.62

1.32±0.43

1.60±0.59

1.38±0.48

14.795**

焦虑

1.40±0.61

1.28±0.41

1.51±0.52

1.31±0.47

8.787**

敌对

1.48±0.62

1.25±0.40

1.50±0.55

1.33±0.48

14.447**

恐怖

1.48±0.62

1.26±0.41

1.45±0.50

1.29±0.43

8.959**

偏执

1.44±0.58

1.23±0.36

1.46±0.51

1.28±0.45

13.998**

精神病性

1.47±0.62

1.27±0.40

1.52±0.52

1.33±0.49

12.795**

  1. 不同行为特点学生的差异比较。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t=-3.306,p<0.05)、抑郁(t=-3.556,p<0.01)、焦虑(t=-2.785,p<0.05)、恐怖(t=-4.224,p<0.01)和精神病性(t=-2.621,p<0.05))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不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躯体化(t=2.249,p<0.01)、敌对(t=1.403,p<0.05)和偏执(t=1.259,p<0.01)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

  1. “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非参数相关分析显示学业成绩排名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家庭经济状况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均呈显著负相关,详见表5。

表5、SCL-90各因子与学业成绩排名、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学业成绩排名

0.066*

0.060*

0.062*

0.080**

0.054

0.020

0.063*

0.050

0.055

家庭经济状况

-0.077**

-0.077**

-0.100**

-0.083**

-0.069*

-0.099**

-0.050

-0.073**

-0.093**

  1. 讨论

沈阳高校“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SCL-90各项因子分都低于全国常模[1] ,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筛出率。其中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上的筛出率最高,应予以关注。同时在差异比较中发现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严重,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2],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中文体类学生相对得分较高,该专业老师应提高重视。不同生源地学生比较中发现城镇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应更加注重城镇学生的相关教育和引导。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在测量结果上的显著差异提示高校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引导。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不经常参加活动的学生,可能提示我们经常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担任学生干部对“00后”大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心理压力,提示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业成绩排名和家庭经济状况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251-256.

[2]沈翔鹰.”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应对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270-273.

基金项目:2020年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SDSZ-20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