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帕丽丹 ·麦麦提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喀什分院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是历史前提;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是制度保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是基础;弘扬民族文化是精神内涵;依法处理好民族问题是焦点;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纽带。

【关键词】  十九大;民族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


2017 年 10 月 18 日到 10 月 26 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学习十九大的相关文件,能够明确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步入新的征程。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部署着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工作纳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范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为指明了民族工作的新方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是历史前提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伟大民族,各民族长久以来的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融合状态。今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享誉全球,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的,其中蕴含着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着祖国的大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现如今,中国的各大城市均有多民族人口共同居住生活,各行各业均有各民族人口在建功立业。中华民族今天的发展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承认这一历史事实,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才能在心理上赢得各族人民的认同,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区域自治是制度保障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本民族聚居区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宪法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有利于依法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的权利,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有利于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共同奋斗。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快速发展,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扶贫工作都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批示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都极为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对人口较少民族要多倾注些心血,多投入些力量,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民贸民品培育壮大上多下些功夫,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对口支援、扶贫攻坚等政策的扶助下,加快发展,逐步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只有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让各族人民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然而然的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文化是精神内涵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组优秀文化凝聚的结晶。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的铭牌,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指传统的中原文化,也包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既是中华文明灿烂多姿的来源,更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依托。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化自信,这里的文化自信,不仅是中华文化整体的自信,也包括民族文化的自信。仔细研究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与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不冲突,甚至相辅相成,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弘扬民族文化正是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特点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共享,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是凝聚各民族力量共筑中国梦的精神纽带。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解决民族问题是焦点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态决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涉民族事务和民族问题。涉民族事务是国家建设中必须高层把控、整体设计。涉民族事务的处理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权益,各族人民都极为关注,在这些事务中,只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扶助民族地区的发展,才会赢得各族人民的认同和拥护,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问题产生在具体工作中,是在生产生活中和人民群众直接关联的,甚至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往来中产生的,一旦产生,即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民族问题往往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极易产生误会,处理不善则会影响民族团结,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民族问题既不能无视也不能绕着走,更不能主观随意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清问题的性质,用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处理,用法律来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维稳工作不能以个别人的行为扣全民族的大帽子,要用法律来维护民族团结。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纽带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国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其中民族团结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经济发展的推进,各族人口在全国各地的流动,在各行各业中共同从业,各民族混居杂居情况越来越复杂,往来日益频繁,交流更加深入,民族团结工作的范围、方式都将随之发生相应改变,它将随时随地存在,细致的贴近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团结来自于沟通。沟通才能了解,才能走进民心,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要让“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就要更加细致入微。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绝不仅仅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宏观战略规划,微观工作方式设计,在工作中注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确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人们认识到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需要各族人们共同努力奋斗,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为连接各民族认同和情感的纽带。

民族发展有依托,历史进步有方向,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写华章!

【参考文献】

[1]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6)103-10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3]  蓝蔚青.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理论创新[J].观察与思考 ,2017(11)10-18.

[4] 吴景芳.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是抓落实[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2(03)

[5] 余梓东.解析民族团结教育难题[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6] 向祖文.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见》[J]. 民族大家庭. 2011(02)

[7] 刘力伟.把促进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责任[J]. 民族论坛. 2010(03)

[8] 张克顺.民族团结谱新篇──延律县是如何抓好民族工作的[J]. 中州统战. 1995(12)

[9]高举旗帜 落实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J]. 本刊综合报道. 民族画报(汉文版).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