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聆听大地语言,唱响大地赞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9
/ 2

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 聆听大地语言,唱响大地赞歌

胡章会

贵州省赤水市第一中学

教材:

贵州人民出版社《群文阅读高中课本》高一上

群文议题三:大地的语言

选文

1.《大地》(毕飞宇)

2.《绵绵土》(牛汉)

3.《大地的语言》(阿来)

教学目标

1.分析选文中“大地”的特征。

2.探究不同的作者在“大地”上寄托的情感。

3.体会作者发掘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学重点

分析大地的特征,探究不同作者在大地上寄托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发掘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课前准备

学生通读文本,圈点勾画相关信息,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导入)

(学生齐读诗歌)

艾青在80多年前就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对祖国大地那颗真挚、炽热的心。土地,我们的生命之根,立业之本,中华文化的来源之地。我们在大地上开垦、耕作、建房、建厂,离开了大地我们能去哪里呢?这样的大地我们怎么不值得我们去赞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地的语言,唱响大地赞歌。

二、感知与辨识:分析大地特点

1.预习检测

简要概括三篇文章的内容(学生课前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检测)

毕飞宇的《大地》写了: 家乡大地的颜色、声音、气味,人们在大地上辛勤劳作。

牛汉的《绵绵土》写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回忆起故乡的绵绵土

阿来的《大地的语言》写了:见到生机勃勃的田野,并由此联想到农耕文明的发展史,进而联想到农耕文明被挤压的现状。

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内容借助法、问题探究法等)

(二)分析选文中大地的特征(学生课前完成学案中有关问题)

毕飞宇笔下的“大地”是一片:广阔无垠、平坦、色彩变化多端、有声有味的土地。

牛汉笔下的“绵绵土”具有:细柔、温暖、金黄、干净的特点。

阿来笔下的“田野”是一片:生机勃勃、无边无际、肥沃、历史悠久的土地。

三、比较与整合:探究作者在“大地”上寄托的情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比较三篇文章中“大地”的功用

“大地”的功用是:人民劳作的对象。

“绵绵土”的功用是:家乡婴儿诞生的地方,擦拭婴儿,像母体一样给与婴儿温暖。

“田野”的功用是:供养城市,哺育人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与大地之间是一种哺育、供养索取的关系。

(二)探究作者在“大地”上寄托的情感

毕飞宇在“大地”上寄托了: 对大地的赞美与热爱、对父辈的的崇敬之情。

牛汉在“绵绵土”上寄托了: 对故乡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阿来在“田野”上寄托了: 对生机勃勃的田野的喜爱,对土地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大地的担忧之情。

由此可见,三位作家对于大地的情感共同点在于表达自己对大地的赞美、喜爱和崇敬;不同点在于对父辈的崇敬、对土地现状的担忧

三、探究与发现

你怎么看待阿来对土地现状的担忧?说说你的看法。

或者,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呢?

四、课后拓展

1.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话相对大地说呢?请以“大地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说说自己的心声。

2.推荐阅读

《大地的恩典》(杜怀超)

《一块土地》(贾平凹)

《大地的阶梯》(阿来)

六、课堂小结

(一)进行“群文阅读”时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点阅读策略:

1.求同。“求同”就是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点。

2.比异。“比异”就是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差异。

3.整合与归纳。

4.判断与分析。

(二)要学会关注生活,聆听他人的声音。

闭眼倾听吧!静静地躺在柔软的大地上,手拽下一只麦秆,含在嘴里,闭上眼睛,倾听各种大自然的声音,流水声,风声,鸟声,真是悦耳动听。

七、板书设计


篇目


大(土)地的特点


大地的功用


寄托的情感


《大地》

广阔无垠、平坦、

色彩变化多端、有声、有味


人民劳作的对象


对大地的热爱、赞美

对父辈的崇敬


《绵绵土》


细柔、温暖、金黄、

干净

婴儿的出生地、擦拭婴儿、像母体一样给予婴儿温暖


对故乡的眷念和热爱


《大地的语言》

生机勃勃、无边无际、肥沃、历史悠久


供养城市、哺育人类

对土地奉献精神的赞美、对生机勃勃的田野的喜爱、对土地现状的担忧

八、作业布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