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巧用网络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文巧凡

湖南省醴陵市渌江中学 412200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选择、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技术,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得到优化。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广辟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能改革旧模式,探出新路子;能拓展学习渠道,开阔学生视野。

关键词:网络技术 网络教学 优化 教学结构

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中学课本的一些阅读作品,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信息双向化,用信息的多元化来满足思维的多维化。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广辟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旧模式,探出新路子;拓展学习渠道,开阔学生视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选择、运用适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并把握好运用的时机和限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语文教学得到最优化。

一、广辟学习资源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丰富了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课时针对文中所提“自焚”事件;有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经历的我,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动不动就说“不想活了”之类的话。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除了有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改革旧模式 探出新路子

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我们知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信息技术植入语文课教学,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from IT”方式(即“情境—探究”、“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变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人机对话,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我设计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第一个环节——诵读:制作课件时,我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及背景资料,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配以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学生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自主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要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发布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三、拓展学习渠道 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入语文课堂。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链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提取。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例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把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资料(学生与教师共同准备)、课上指导资料、课后拓展资料(学生课外完成)。课前预习资料有:①鲁迅去日本留学时中日社会状况,这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在此背景下的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②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这资料能帮助学生理清楚文章按时空发展变化的顺序。③鲁迅的文学救国思想资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资料。⑤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念资料。⑥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资料。课上指导资料,主要围绕突破重点、难点来选取。如我在课件中附上《创造周刊》登载的东山《最初之课》一文,让学生通过两文中日本先生对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比较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如在让学生讨论本文主题思想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归纳主题的方法,我设置了一个链接按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鼠标,获取归纳中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课后的拓展资料,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和延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课后的拓展资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留有的缺憾,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藤野先生》一文我给学生提供的拓展资料有两篇小短文和三套综合练习。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有了上网查询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的知识信息的意识。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激活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同时也深切体会到: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探究,使学生会学。只有会学,才会有兴趣学,才能乐学,学会。 (2)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只有主动阅读了大量的素材,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阅读教学才能得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