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抗战中的民族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3

茅山抗战中的民族魂

张学涛

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212400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空前规模,空前惨烈,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此文以茅山人民抗日战争故事为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奋战,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作战,以空前高涨的民族精神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抗日战争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激发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取得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关键词: 茅山抗战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国列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这一民族凝聚力,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改变了近代中国屡战屡败、每况愈下的历史走向,对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强盛的强大动力。

随着日寇的大举侵入。江南的大好河山很快就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正在江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毛泽东指示新四军:“目前最有利于发展的地区还在江苏境内茅山。”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率领新四军一支队迎着江南遍地烽火,日夜兼程,于 1938 年 6 月挺进到已经沦陷半年之久的茅山地区。开辟了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江南抗日的烽火。

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江南人民的解放,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茅山抗战中,民族精神的光辉闪闪发亮,照耀历史的长河。

一、民族精神在茅山抗战中闪闪发光

1、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抗日战争是有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旨在把整个中国变成日本殖民地的全部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险。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新四军第一支队到茅山后,确定在茅山地区成立镇、丹、金、句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借以动员各阶层力量一致抗日。陈毅到茅山不久,即亲笔写信诚邀茅山地区的著名士绅樊玉琳到茅山乾元观促膝长谈,动员他参加抗日工作,并与他商讨召开镇、丹、金、句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筹备四县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四县抗日总会)。接着,陈毅接连三次会晤茅麓公司经理纪振刚,向他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争取到纪振刚支持新四军抗战,并邀请纪振刚出任四县抗敌总会主任。纪振刚拥有一万多亩茶园和装备精良的300多人的自卫团,他积极支援新四军,1938年冬被迫出走时,将人枪都给了新四军。

镇、丹、金、句四县四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分会。为加强统战工作,从总会到分会,除了吸收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参加外,主要吸收了那些在当地有影响的上层人士和就政权的区、乡、保长参加,这适应了当时苏南社会上的正统观念。所以四县抗敌总会具有相当的权威,从一开始就带有半政权机构的性质。例如:各地抗日斗争工作的领导、社会治安的维持、民事纠纷的处理、还有剿匪锄奸等都是由抗敌总会执行。其他如侦察敌情、为新四军传递情报、收编游杂部队、运输物资、以及战地救护等工作,也由四县抗敌总会布置,此后,各地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人救国会、商界救国会、教育界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普遍建立起来。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后,筹粮秣,做军鞋,慰劳子弟兵,救护伤病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破坏公路,配合部队作战;开展锄奸活动,巩固地方治安,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的抗日斗争。

在历史教学中,依据本地红色历史文化,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抗战的一些史实。学生才不会觉得抗日史离自己很远。

2、顾全大局,共同对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最忠诚,最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把与国民党的十年血海深仇放在一边,与其携手抗敌。早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窟宝会议上通过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立主和平解决,随后,把“反蒋抗日”口号改为“‘联蒋抗日’和‘拥蒋抗日’”。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合法存在。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那时,一个茅山人叫樊玉林,1927年加入国民党,抗战前做过教师、校长。在茅山沦陷后,目睹日寇烧杀抢掠,深感愤懑,但却不知道怎么办?就在1938年6月,樊玉林收到一封陈毅写给他的信,邀他到茅山乾元观会晤,共商谈抗日大事。后来,根据形势需要,樊玉琳被任命为茅山地区的保安司令,由王丰庆同志帮助,又普遍建立了递步哨、交通站、自卫队,并且整编了地方上的自卫武装。这些,都为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国共两党以大局为重,抛弃前嫌,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这成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在学习人民版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中,可以以此为史料来讲解两党合作抗日的历史,不仅体现了本地的红色文化,学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科的重难点。

3、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对抗日军先进的飞机、大炮,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茅山地区抗击侵华日军的第一仗“韦岗首战”,这一战在战略上更是为新四军进行了极好的宣传,大大提高了新四军的声望和影响,为新四军此后挺进敌后创建根据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毕竟,“自南京失陷后,江南广大人民未见过中国军队的胜利,这次战斗大大的兴奋了群众。”随后,新丰车站伏击战获大捷,这一消息,如电闪雷鸣,震撼了南京、上海、杭州之敌,激动着南来北往的旅客。他们神奇地传颂着新四军夜袭新丰站的传奇故事。新丰火车站抗击日寇战斗,是继韦岗战斗又一次较大的战斗。这次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震撼了沪宁铁路全线,振奋了苏南军民的抗日斗志。还有句容城战斗,虽然战斗规模不大,但它是新四军在江南首次攻入县城,创江南敌后以较小代价打下日军固守城池之先例,积累了巷战经验。而且是新四军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要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在江南一带的嚣张气焰,有力地策应了武汉保卫战,也有力地鼓舞了中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解棠荫二十四烈士的故事,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抗战的胜利,不止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更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的胜利。

4、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少不了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支援,但主要是中国人民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基本上得不到外援。邓小平说:“八路军、新四军在数年中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解放区还受到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围困。在抗日的艰难岁月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茅山军民也在后方积极地搞建设支持前方战斗,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战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引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5、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

从中国与日本的国力对比上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强不息、不向侵略失礼低头的精神。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是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分不开的。 1941—1942抗日处于最困难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野蛮“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继续加紧反共摩擦,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弹药,且对我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华北各地连连遭受旱灾,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回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没有被盖。”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不怕一切牺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个事件的成功肯定少不了创新的精神。在面临处理与国民党及其他力量的关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还创造性地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独立顽固势力”。

在茅山抗战中,不仅新四军抗战在第一线,后方老百姓也勇打鬼子,包括茅山道士,红色娘子军不不退缩。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不怕困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行了一系列游击战争。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发展,对抗战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抗战民族精神永相随

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消迹了差不多70年,但是用热血和生命浇铸的抗日精神却千古不朽,熠熠生辉。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更是鼓舞、激励、鞭策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和支撑我们探索、创新、奋进的精神粮食。继承和发扬抗日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重要意义: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继承和弘扬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像前辈那样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掌握和创造祖国的未来。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勇于担当,要顾全大局,甘愿牺牲,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一切从人民利益的根本出发。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抗战中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奋斗精神。把中国国情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进一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艰苦奋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必须继续继承和弘扬抗战中开拓创新,奋战到底的坚韧精神。今天,尽管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挑战和险阻,而且,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必须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胜一切挑战,决不被困难所压制的昂扬斗志。更要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无法分开的,我们有共同的过去,也应有一个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