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3

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研究

李平平

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从现阶段来看,艺术类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轻视史论课程学习、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理论和史学素养薄弱等现象。对此,本文将从从课程架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尝试对美术史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希望能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提供帮助,促进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史;课程定位;教学目标;


美术史课程作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研究“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学科,它在培养美术人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现实情况却大相径庭,包括美术史在内的美术理论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究其根本原因有二,其一是院校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繁多,学习内容单调枯燥,缺乏核心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信息量大,与经过验证的现实有差距。其二是美术课程的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理论抽象、需要学者有强大的逻辑思维与思辨思维。而这些基本的专业素养与学生自身素养条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这就导致高校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艺术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美术专业人才,在培养方式上与培养模式上都要改革创新,运用多元的培养视角与新时代的教学手段,真正产出一批系统专业的美术人才。


一、美术史课程课程教改的时代背景

(一)美术史课程教学目标

美术史内容系统且丰富繁杂,是一门集技术、艺术、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理论课程。此课程目标是为专业学习者提供一条美术发展历史路线,对美术来源、发展、未来趋势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这种了解成为学习者创作创造的专业底蕴。通过对美术抽象历史的了解,对呈现的具体作品进行鉴赏,来达到提升学生美术修养和增强艺术理论功底的目的,同时也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的一条路径。

(二)美术史类课程改革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不断深入,各类课程都是不断进行教改。对于美术史类课程而言,其教改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课程是一种隐形的影响力,学生全面的发展需要通过课程这一教育介质来实现。美术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工艺美术课程与其他各学科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其他的知识,扩充自身知识视野。这也是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

2.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在教育各种相关改革中,教改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更是社会综合改革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新时代环境下,思维停滞不前、维持现状心态已经无法满足时代所需,必须要改革,才能够激发师生创造力,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1.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以往美术史类课程的学习,重视理论学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工艺美术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于理解与消化知识点,学习上背负负担,学习效果极其低下。课程改革对传统美术史类课程的冲击力度很大。通过课程教改,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了解专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独立创作的能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者。

二、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兴趣

俗话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高校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在学习美术历史课程上缺乏一定的兴趣。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实践课程的学习,比如美术设计软件、临摹、写生、美工等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实践课程能够让他们在设计与创造中节省时间与人力,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这类学习的效果比较明显。而关于理论文化课程学习,他们的积极性颇低,甚至有人错误的认为学习文化类课程对他们的作用不大,学校没有必要开设这类课程。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关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比专门类学校学生择业方向与未来前景的差别。使他们能够学生科学规划人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学时安排不当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课程是教学的重心。课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程时间安排过少,教师在授课中会压缩学习内容,把内容简而话之,学生知识的积累量不够,缺乏深入的学习,知识基础将不够牢固;课程时间安排的过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重复知识点,语言表达可能会出现啰嗦的情况,学生积极性降低,有学习的抵触情绪。此外,一般情况下,美术史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为一周2学习,学生无法对课程内容形成连续性思维,不能够真正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之后的专业学习会产生负迁移。

  1. 优秀教材稀缺

虽然市面上的关于美术史教材种类繁多,可真正优秀的作品确如凤毛麟角。一些优秀的教材,由于编写时间较为久远,后期考古资料更新,导致教材中一些观点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一些教材各个章节由不同的人负责编写,在思路上存在差异性,最终导致整本教材首尾不一,这让学习者在学习时难以把握作者思路,进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1. 教学手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教书风格的一种体现。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方法选用不当,那教学效果将不理想。有些美术课程是由非科班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所以他们多是照本宣科,用“填鸭式”教学手法,单一罗列知识点。然后加以多媒体教学技术配合,在授课途中因内容的需要导入一些图片和视频进去。教师的本意是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把他们的心思引入课堂中,但是用这样的方法只能是事与愿违。这样就很难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到实践与应用的层面,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美术史课程课程教改的方向与途径

从前面分析来看,加强教改势在必行。本文是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几点反思。建议从如下几个途径进行实践改革。

(一)明确美术史课程教学目的

美术史课程的在高校美术类专业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将人类文明的智慧与宝贵文物介绍给学生们,最重要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开设是让中华文明的文化思想与时代风貌传递给后人。通过美术史课程的学习,美术专业类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继承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结合聚合式思维,只有让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目的,学生才能学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二)跨学科发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内容构架以朝代更迭的纵向时间轴为坐标展开叙述,教学以某一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背景的概述为出发点,再按照门类具体阐述该时期各个工艺品种的发展特点。这种课程整体架构方式与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的组织架构是一脉相承的。新时代背景之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随着全球化的席卷,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学习者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追求单一性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一个知识者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要适当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架构得到扩充。美术史课程属于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自然就应该为各个专业服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跨学科学习,储存更多的知识。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史类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来源、发展及未来趋势,通过对美术历史渊源的了解与掌握,激发创作能力,发展美育,提升鉴赏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之时,必须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再让理论去指导实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完成相应设计。因此,教学时不但要掌握理论,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实践,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设备,利用现有条件,让教学效果提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将教学资料采用视频及图片等方式展现到学生眼前,或者是让学生对实物进行观摩,边观摩边听老师讲解,其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这样不但能提升教学氛围,还可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美术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手法,虽然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会引用图片或是视频,然而这种授课方式并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反而入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以图片、图像或是声音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进行冲击,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趣无从提升。

(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美术史课程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学生学习它如果只是学习教材,这与课程开设目的相差甚远,学生极可能浅尝辄止。如果教师选择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采用一种新型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其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将内容大纲提前传达给学生,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照小组分配课程内容与任务,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查阅并归纳资料,共同完成课程内容。在任务驱动教学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模式是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是团队的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就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而不是如传统教学方法一样,为学生寻找答案,给出答案。美术史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下,它也能够让课堂活起来,让同学们的脑袋转起来,身体行为动起来。

(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结合前面提出的任务驱动法,在美术史教授中,加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翻转课堂即以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则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走上讲台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样既能提高其必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课本内容拓展。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了解本门课程内容的机会,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以便教师更好地安排教授任务,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