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治理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大学校长治理体系的构建

展黛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每个大学能否健康发展就在于校内由哪些人主持。为真正发挥大学校长的职能,促进大学的合理健康发展,构建合理的校长治理体系至关重要。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 模型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模式,政府、大学、社会、市场是构成校长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本文重点从政府管理、社会责任、校长角色三个方面对大学校长治理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校长治理有所启迪。

关键词:校长治理;政府管理;社会责任;校长角色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内部由谁控制。”[1]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首席学术和管理领袖,是大学的象征,对于大学的繁荣发展和声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而要真正发挥校长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角色,构建合理的校长治理体系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的“协调三角形”模型是高等教育政策国际比较的最佳分析工具之一,这种模式也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依据,据此可以建构如下图所示的校长治理体系:

5f9f7027a1a8f_html_9bc29703eeff5207.png

图 1 校长治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处在整个体系的中心地位,政府既包括伯顿·克拉克所指的“国家权力”,也指政府职能部门及地方政府。社会指除了政府、私人机构之外的公民组织、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第三方组织等,市场主要指竞争性资源获得的领域,诸如生源市场、技术市场等。[3]只有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四部分联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校长有效发挥职能,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的发展。

一、政府管理

1.加强思想建设。政府对大学校长思想方面的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要改进作风,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的办学风格;最后要做好廉政建设,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规范选拔任免。第一,校长年龄结构合理化。和 20 世纪相比,大学校长的年龄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年龄为 55 岁左右。第二,校长教育背景专业化,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以理工科学科背景为主,毕业院校大多为海内外知名院校。第三,选择校长从直接任免向公开化转变。当前阶段以任命为主,教育部自 2011 年开始公开招聘大学校长,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从遴选制度上体现专业化管理。[4]

3.明确职能权力。公办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赋予了大学校长基本的管理权力(学校内部的人事任命权、经济权、组织变革权)。之后校长职能进一步具体化:一是人才管理,二是组织开始教学、科研活动,三是要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和后勤保障工作,四是代表学校与外界开展交流合作,五是向学校党委、教职员工报告工作。

二、社会责任

据范富格特的中介结构介绍,可以把大学外部学术力量(如各种学会、协会、基金会等)与其他中介机构一样都归为社会系统之中。

1.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服务,是教育中介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相对于政府正式的信息渠道与信息平台,它更有利于具体信息的全面发布与整合,能够有效弥补主流媒体的信息疏漏与不足,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具体、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

2.提供决策咨询。具有非营利性和相对独立性,不易受到太多利益牵制,因此,能够站在比较中立的立场上建构政策框架,提供决策咨询,协调政府、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些专业性、权威性的教育中介组织,能够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积极介入,对长期性的公共教育政策持续地分析和研究,塑造政府决策,提高公共教育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5]

3.推进政府教育职能转变。一方面,服务型政府的意蕴意味着政府务必要转变职能。”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政府体系、社会体系与教育体系之间出现“空白地带”,在客观上要求应有一个中间联结层;否则,政府职能转变难以落地,于是,教育中介组织恰恰充当这一角色,主动承担由政府分离出来的教育咨询、评估、专业资质认定等教育服务职能。另一方面,教育中介组织有赖于承接政府转变和转移的职能,以此实现组织目标

三、校长角色

1.提升自身道德领导力。在大学治理架构中,大学校长因能够集聚和协调各种高价值性的社会资源而凸显了其不可替代性,并有着与学校规模、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强化大学校长的道德意识,明晰其道德责任,提升其道德境界,从而防止和减少校长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外在于校长的道德他律和法律规制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杜绝大学校长的道德失范行为,还需要依靠校长自身的道德自律。[6]

2.建设有道德的大学。校长道德领导力有助于推动所在大学成为有道德的大学。所谓有道德的大学,是指那些具有社会担当精神、愿意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的大学组织。大学承担与其自身实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推进大学治理架构变革。在大学组织中,大学治理主体主要有行政系统、学术系统和其他治理主体, 它们之间彼此勾稽牵连,并在不同领域内负载着不同的治理功能。大学校长应该基于更高层次的定位来进行治理体制创新,实现大学治理的目标愿景。

4.促进大学内部利益协同。一是通畅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大学校长要在全校范围内畅通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力求让不同层次的个体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顺畅的表达。二是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学校长要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建立起规范公正、符合实际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能够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实际要素贡献率进行利益分配。

5.加强大学内部沟通和信任。大学校长要对那些不利于大学协同治理的信息传递流程进行梳理、再造,以防止治理信息衰减,降低信息扭曲程度,减少信息传递时滞。比如,可以成立兼顾权威性、统一性和集中性的大学协同治理信息传递系统,再造大学协同治理中的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换和危机管控等流程,形成便捷、高效和统一的信息沟通和领导指挥体系,优化治理流程,形成强大的大学协同治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四、小结

政府、市场、社会三类组织在高等教育领域博弈与制衡,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三类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冲突与互补,可以矫正高等教育领域的机制是失衡,有利于进一步提髙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以便建立一个公正、有效、自由的高等教育体系。[7]在这个体系之下,大学校长才能更好的发挥才能,从而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2]王飞.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D].南京大学,2013.

[3]宣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7):74-75.

[4]宣勇.中国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123-149.

[5]李子彦. 教育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教育治理: 功用、困境及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44-49.

[6]缪文卿.大学校长在大学协同治理中的角色定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3):1-8.

[7]方林佑.主体身份、政府角色与中介组织地位[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