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红色研学 传承红色基因——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红色主题研学旅行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3


开展红色研学 传承红色基因——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红色主题研学旅行设计初探

徐瑞杰

惠州市惠台学校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惠州中小学生中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旅行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有着特别的意义。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明确研学目的地、研学目标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具体表现、研学目标达成路径。在研学旅行设计中应紧扣红色基因的传承,应注意适当考虑历史教学的需要,应注意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应注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角度。

关键词:红色研学 红色基因 研学旅行设计


导言:红色基因1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它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路径是亟需探究的课题。

(一)开展红色研学对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在学生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3党的十九大也指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可见,研学旅行对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非凡。

惠州作为岭东雄郡,不仅风景秀丽,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近代以来,惠州见证了中国革命,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红色主题研学旅行的开展,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家国情怀、传承优秀红色基因。

(二)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红色研学旅行设计示例

笔者谨以惠州高潭红都和东湖旅店两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初步探索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红色研学旅行设计思路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路径。

1.高潭红都红色研学旅行设计

(1)研学目的地简介

1927年,我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诞生,在广东革命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高潭被誉为“东江红都”。主要景点有老革命区纪念堂、苏维埃政府旧址、马列街、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百庆楼、红军井、红军磨坊、百祥楼等。

(2)研学目标红色基因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听党指挥的不变军魂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3)红色基因具体表现

1927年11月11日,惠东高潭圩的万人大会宣告了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此前,高潭人民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十周年,将两条老街分别以革命导师马克思和列宁命名。以革命导师名字命名街道体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通过1927年4月下旬开始的三次武装起义,和1928年3月高潭土地革命受挫后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搬到中洞坚持办公到1933年夏,领导创建苏维埃政权和进行土地革命,体现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伟大军魂。中洞保卫战中,红军和农民武装人员激战三天三夜,牺牲四百多人,体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4)研学目标达成路径

研学前:布置前置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找有关高潭红都的历史资料,如马列街的由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情况、百庆楼的历史、红军井与红军磨坊的得名等,为研学旅行活动做知识准备。

研学中:首先,参观高潭老革命区纪念堂,观看4D实景播放高潭革命史,真切感受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纪念堂外,可以集体合影留念,让崇高的革命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田。其次,参观游览马列街,感受古朴的革命历史建筑美。可选几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讲解员,声情并茂地对同学们讲解马列街的由来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伟大之处,树立学生崇高的社会理想。再次,行走红军路、品尝红军餐、唱响红军歌,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军生活,学习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最后,走访中洞村革命后代,聆听革命故事,感悟革命理想、忠诚品质与战斗精神。

研学后:通过举办“高潭红都研学旅行摄影作品大赛”、“传承红色基因——高潭红都研学旅行优秀征文比赛”、“高潭红都研学旅行手抄报设计比赛”、撰写“高潭红都研学旅行报告”、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等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高潭红都的历史人文价值及所承载的红色优良基因。

2.东湖旅店红色研学旅行设计

(1)研学目的地简介

东湖旅店位于惠城区桥东上塘街,是一座名为“水东院子”的中西结合的青砖洋楼,该建筑在抗战时期曾作为秘密大营救的接送站。

(2)研学目标红色基因

学习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与高度自觉严格的革命纪律。

(3)红色基因具体表现

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炮火连天,东江纵队的游击战士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分别从陆路和水路护送各界进步人士到达相对安全的东江游击区,再分批转移至内地。这体现了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在秘密大营救行动中,抗日游击纵队设立了多处秘密交通站,由交通员带领进步人士从香港偷渡至九龙,跋山涉水。在东湖旅店,为避免暴露身份,一律不准上街。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我党领导的纵队战士对革命纪律的严格遵守,否则秘密营救的成功进行是无法想象的。

(4)研学目标达成路径

研学前:布置前置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找东湖旅店的“前世今生”、此次大营救行动的背景、指挥者、所营救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以及参与营救行动的主要人物,为研学做好知识准备。

研学中:首先,选择若干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讲解员,结合眼学前准备的有关资料,对景点的“前世今生”及陈列的文物进行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其次,观看展馆内的资料片,感受抗日战争国家危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大背景,加深对秘密大营救重大意义的理解。再次,开展“东湖旅店知识竞赛”活动。对大营救行动的背景、指挥者、所营救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以及参与营救行动的主要人物的有奖知识问答。另外,通过研读当事人茅盾的《脱险杂记》,真切感受营救行动的种种困难与重要地位。通过以上场馆内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宽广的襟怀、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爱护,以及游击队员在营救行动体现出的勇敢革命精神与遵守革命纪律的高度自觉性,从而理解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自觉性,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研学后:通过举办“东湖旅店研学旅行摄影展”、“东湖旅店研学旅行征文比赛”、“东湖旅店研学旅行手抄报设计比赛”、撰写“东湖旅店研学旅行报告”、制作图文并茂的美篇等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东湖旅店的存在价值及秘密大营救所体现的红色优良基因。

(三)基于惠州历史文化的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反思

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注意紧扣红色基因的传承。在红色研学旅行设计中应将红色基因贯穿始终,从研学目标的制定到研学研学方案的实施,从研学前到研学中再到研学后,都应紧紧围绕红色基因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学生人生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注意适当考虑历史教学的需要。在进行红色研学设计时,可以联系八年级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中的历史遗迹结合起来,将国家历史与地方历史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并有利于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注意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红色研学旅行设计时,应将研学前的方案设计与相关准备、研学过程中具体活动的实施与研学活动结束后的回顾与巩固活动通盘考虑。例如在研学中设置了有奖知识竞答活动,研学前就要布置学生进行有关资料的查找以及进行活动的组织动员。活动中有允许学生拍照,活动结束则可以举行相关的摄影展览活动。

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注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传统形式的参观和讲解会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难达成研学目标,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与互动活动,例如观看4D数字电影、由学生担任讲解员、有奖知识竞答、走访革命后代、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唱红军歌等等,使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样的活动,感悟红色历史文化,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研学旅行设计中评价主体应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角度的。红色研学旅行的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可以是小组长,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旅行社,多方面反馈更能客观反映研学的效果。评价方式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成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成果性评价则可以是文本的、口头的、图像的、实物的等等。

结语:综上所述,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珍贵的精神遗产。在惠州中小学生中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旅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优秀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应明确研学目的地、研学目标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具体表现、研学目标达成路径。在研学旅行设计中应紧扣红色基因的传承,应注意适当考虑历史教学的需要,应注意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应注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也应从多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1.彭其斌编著.研学旅行课程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

2.王嵩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3.孙月飞、朱嘉奇、杨卫晶编著.解码研学旅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4.朱传世.研学旅行设计.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

5.陈训廷总编.惠州历史概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6.陈训廷总编.惠州名迹集萃.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7.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等编.印象惠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1 摘自人民网2018-8-8《红色基因究竟“红”在哪》.红色基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第二,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不变军魂。第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第四,高度自觉严格的革命纪律。第五,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第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摘自孙月飞、朱嘉奇、杨卫晶等编著的《解码研学旅行》(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3 摘自彭其斌编著的《研学旅行课程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