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与初中数学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3

生活教育与初中数学生活化

宋成彦

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 225500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出发,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将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及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如何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生活教育

初中教育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为学生下一学习阶段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了当前最受关注的问题。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掌握好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国多次教育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那么我们该如何使教育生活化呢?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下面以数学学科为例做一个基本的介绍。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 生活教育的概念

生活教育就是指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两者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就无时不含有教育[1]。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而后又以教育促进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的“死读书、读死书”而言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1. 生活教育的内容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教育的含义,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他批判传统教育中将读书当成教育的全部,以为书本之外无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推动生活的进步。他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等都需要根据现实生活来确定。他又说:“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说明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也改造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

  1.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个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我们说生活到处是教育,那么生活所在的整个社会就可以说是教育的场所,也就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思想认为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只有将这三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充满生机的教育[2]。另外,“社会即学校”也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推动,共同进步。“社会即学校”是对传统学校观的重大突破,他使社会成为学习的场所,让那些被传统教育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最起码的教育,为教育的普及灌注了力量。

  1.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是对教学方法的解释,也是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陶行知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是要求人们动手能力与智力一同发展,生活技能与知识储备缺一不可。其次,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自己亲自尝试、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下诞生的,他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法,认为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

  1.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措施

  1.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定义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数学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师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实践,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贴近生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在不知不觉中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认识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3]。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学习,生活能教会我们很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抓住教材中的生活化要素,联系学生日常能见到的、能亲身感受得到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时候,就可以列举纵横交错的道路,棋盘上的格子,操场上的双杠和单杠,教室里的窗户等等,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在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引入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并对其进行加工,创设出贴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如我们在学习方程的概念后,知道在列方程时,需要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就可以举出这样的案例:用一根长为36厘米的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根据上述问题,可以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就可以列出方程:4x=36。这样的情境创设,简单易懂,将方程的概念理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更有益于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生活的色彩。

在讲解抽象的公式、定义、定理时也可以适当的引入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适度地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枯燥的概念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如我们在不等式这一章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真正理解,掌握概念的精髓。所以在讲这一章时可以适当引入生活实例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小明早晨骑一辆变速自行车,如果行驶速度增加3km/h,那么2h所行驶的路程不少于原来2.5h所行驶的路程,原来行驶的速度最大是多少?分析:假设小明原来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km/h。小明原来2.5h所行驶的路程为2.5x,增加速度之后所行驶的路程为2(x+3),要求2h所行驶的路程不少于原来速度2.5h所行驶的路程,即:2(x+3)≥2.5x或2.5x≤2(x+3)。

像以上式子中用“≥”、“≤”对大小关系进行表示的式子,叫不等式。像式子a+3≠a-3中,符号≠对不等关系进行表示的式子也叫做不等式。根据以上式子,我们需要知道车速的取值,就需要对不等式进行计算,而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恰当的生活实例,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进现实生活,实现生活化数学教学。

“教学做合一”提倡学生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学习。而教学本来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再好,再生动,那么这节课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都对自己身边的或者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并且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新知识的,所以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就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都会讲到生活中电费缴纳问题,那么就可以让学生问问家长自家的电费缴纳问题,根据电费缴纳情况,就可以得到二元一次方程数学问题。

如:某市规定从2020年1月起,对居民用电进行限制。每天8点至21点用电每千瓦时0.56元(峰店价),21点至次日8点每千瓦时0.28元(谷时电)。而目前不使用“峰谷电”的居民用电每千瓦时0.53元。一家庭在某月使用峰谷电后电费95.2元,经测算比不使用峰谷电节约10.8元,问该家庭当月峰电和谷电各使用多少?

解:假设该家庭使用峰电x千瓦时,谷电y千瓦时。根据题目中的使用峰谷电电费为95.2元,得到:0.56x+0.28x=95.2;根据比不使用峰谷电节约10.8元,得到:x+y=(95.2+10.8)/0.53。将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x=140,y=60。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增强生活实践,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语文和英语相比,数学确实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表示过数学课很无聊,对数学没有兴趣。但是数学在当今的教育系统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有没有兴趣,学生都必须学习数学,而且要学好,这对学生目前或者是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让教材内容和数学题目接近学生生活,教学情境生活化,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现实性,拉进与数学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熟记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理解知识,而数学知识特有的抽象性往往让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在理解的同时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或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如此学生就能就能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学生可以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在生活中提取和提升数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4]。如此学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观。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不足

数学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性,这也就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进行生活化教学。简单的知识还好,越是复杂和深层次的知识越难找到实例。而且即使有实例,这个实例也并不一定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都各不相同,适合这个班的例子不一定适合另一个班。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每个班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实例,这其实也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如果每节课都选择生活化教学的话,容易让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就是没有生活就理解不了数学。但是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复杂的生活知识是没有办法用生活实例来理解的,数学说到底还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强行生活化,数学课的本体应该是数学知识,而不是生活化教学这个形式。

三、总结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必备手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合理选择生活化的内容,但不可以为了生活化而去生硬地给一些知识套上生活化的外壳。在数学课堂上,内容才是主体,教学方法只是辅助形式,没有哪种教学方式是十全十美的,它都会有一定的缺陷,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实际情况来选择,来到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参考文献


[1][2].吴刚.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3][4].刘婉贞.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