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梁建霖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却整体不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笔者试从人文素养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谈起,对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和方法提出个人见解。

  1. 人文素养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概念分析

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谈及“人文”的概念时讲道:“跟人有关的、人类社会、人身本身、人类前提本身的都可以称为人文,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爱好、意愿、信仰。”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素养,目前,对人文素养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遵循字面表述涵义,“人文”当为人文知识,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

由此可见,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1.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

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

1、高职学生需要人文素养熏陶

在高教【2006】1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论文范文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任务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所以,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岗位恪守职业道德;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因此,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把技能培养与人文精神教育有机融合.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成就学生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的高职院校,甚至全国的各级各类高校,发生了或正在发生诸多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事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人文素养差有相当大的关系。人文素养底子不够,遇事则很难看得开,很难自我解脱。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则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造就健全的人格,使人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上大学期间在人文素养上先天不足,步入社会后就很难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这也会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3、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条件不够,经验欠缺,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和单位对高职院校都不太了解。特别是在这两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连连扩招的情况下,人们更是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担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上倾向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发展,而对学生人文这一块领域关注得比较少。如果能完善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人才培养目标里,这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整体竞争能力和自身的生存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1、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在现实的高职教育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蜕变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重视学

人文素质的教育.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的教育任务进行了概括,一方面通过“授业”解决传授专业知识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传道”“解惑”解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肩负起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使命,应该重视“传道”与“解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只有当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2、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定位要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但许多学校却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一问题,注意去“填空”,可以不分专业普遍开设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艺术、法律等人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业成绩中,作为学生综合考评中的重要一环,这样方能达到既让学生重视,又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营造校园人文教育环境

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对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如在图书馆中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社科类书籍,便于学生学习人文知识,领会人文精神.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易于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的机会,如专题讲座、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等,起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加强教师人文素养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传播者、 实施者。 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从自我做起,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人文素 养的培养工程中, 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以先进的人文精神为依托, 将人文素养教育付诸于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

2、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纪宝成.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4、教育部社政司组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1996-2000)[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5、欧阳康.大学·文化·人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0.

6、吕翠凤.大学人文教育导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