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

陈莎莎

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

摘要: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其身心健康、智能发展往往偏离正确的轨道,其行为常常给家庭、学校或社会带来“麻烦”。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一般适应性问题和学习问题与障碍等。结合教学过程的实例,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入手,分析了其问题的形成原因,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 问题行为 教学

所谓学生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一般适应性问题和学习问题与障碍。

案例:在某年的新生入学后,按学校规定,需要穿着校服到校。但是在我点名认识学生时,发现一名男生小明并没有按学校规定着校服,仔细一看,他穿着当下最流行的嘻哈装,问其原因时,小明说:不知道要穿校服到校,所以就穿自己平时的衣服到校。对此说法,我深信不疑。但我看到这个男生头发染着颜色时,我心里也有一份担忧。在接下来的接触中,我这份担忧成真:小明在班级里每天都不喜欢学习,课上无精打采,课下喜欢交各种朋友,私底下喜欢玩网络游戏,追求新鲜的事物。班级里有六、七个男女生被小明同学“团结”在周围,组织了一个小团体组织叫做“快乐战队”,他是这个小组织的领导者,在这个“战队”里有任何一个人被欺负了,小明都会帮他出气教训别人。平时他还会买各种零食,私底下会组织很多娱乐活动来“团结”大家,随后这几个孩子每天会想尽各种办法来“炫耀”,比如女生会涂上浅颜色的口红,贴不明显的双眼皮贴,涂增白的粉底。男生会把头发烫卷,偷偷把校服改短,穿上当下最流行、颜色最炫的鞋等等。在上课时,他们的眼神一律空洞,面无表情,对课堂丝毫不感兴趣。但一到下课或放学,他们会聚在一起去他们目标的地方去活动。更麻烦的是:如果老师和家长说的多了,这些孩子会直接翻白眼、顶嘴,甚至会跟大喊大叫失去理性。但是若老师和家长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孩子认为老师和家长无理取闹,很抵触很厌烦。

分析:这时,我发现传统的老师的说教和谈心对这几个孩子已经没有任何效力,甚至有时会抵触和我交流谈心。我想一定要先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

分析学生小明的家庭情况:很小父母离异,他从小跟外婆长大。到小学时,妈妈把孩子接到身边生活。但为了弥补之前在孩子身上缺失的爱,妈妈给他一切的物质上给予,但孩子犯错时会各种打骂孩子。因为单亲妈妈需要赚钱养家,所以在生活学习上也没有关注过孩子。但家庭环境的影响几乎能导致青少年一切品行问题的产生,婴幼儿时期的小明由于缺乏母亲的关爱,长期寄居别的人家的经历使他不仅养成了执拗粗野的性格,也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并且被妈妈接回以后物质生活一下子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冲击。但是当小明出现错误时,父母经常用打骂等惩罚手段进行处理,有的还特别严厉,这都造成孩子强烈的畏惧心理,会以撒谎来逃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根据以上分析,在与小明的妈妈充分交流以后,我提出以下建议:

  1. 妈妈不要打骂孩子,让孩子放下心里的戒备,敞开心扉的跟家长交流。

  2. 多多关心照顾孩子,不仅仅是物质而更多是心灵上,以母爱来温暖孩子。

  3. 小明的学习能力很强,应在老师和母亲的引导下把擅长的的学科的优势发挥出来,来带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4. 母亲要在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的爱美行为和社会化行为,在合理范围内教授孩子合理的打扮,让其逐渐懂得朋友的意义。

在学校对小明采取的方法措施如下:

  1. 在小明犯错时采用宽容的态度轻松的语调,冷静的方式进行交流,对于偶发的错误需要宽容,冷静,耐心了解他的具体行为把握他的心理,同时维护他的自尊心。

  2. 让他有信心,相信自己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

  3. 针对其一些不良的行为与他建立契约,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同时对契约实施的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对契约的内容要进行动态修改用,要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关于“快乐战队”团体的分析: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通过成员之间互动,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团体是一种有序的组织。按照一定的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机的组织系统;二、团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团体之间具有互动性。

分析:团体具有整体感来分析组建的目标:爱出风头、爱美、喜欢追求标新立异的事物和思想,所以有几个学生都很有个性和思想。这团队互动的方式一般是放学以后不回家,去他们预定好的地方去玩;在学校是一个整体,不管在哪任何地方都要在一起,别的同学不能“侵犯”他们的团体。并且如果他们当有人出现问题,其他人都会有相同问题,比如抄作业,上课迟到、偷拿手机等等。

根据团体动力学中需要层次理论: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归属和爱;四、爱的需要;五、自我实现需要。我改善这个团体,总结如下:

  1. 提高这几个孩子在班级及学校中团体的整体感和需要,赋予每个孩子责任,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分派任务:孩子里面有一个擅长手工,绘画,安排其参与班级黑板报工作以及艺术节活动。有一个孩子喜欢唱歌,鼓励他报名参加校园歌手大赛,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文学创作,鼓励其加入文学社积极创作……其中小明担任本次运动会的旗手,告诉他旗手是很荣耀的事情,但必须庄严,不能染发,行为要规范,穿着一定要注意形象,另外最近我们要放学留下来训练。

  2. 这些孩子都很讲义气和守信用,所以采用“共情式”的理解,真诚积极的关注,并换位思考这几个孩子的行为。把一些情理之间的事处理时更偏向情,俗称“开绿灯”。并把我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告知孩子们,跟他们及时分享我们老师的感受。

  3. 制定学习偶像,激发学习动力:这几个孩子中若有学习有进步者,鼓励其他孩子学习,模仿,并定期给他们打气,听他们说一些班级八卦事情。

  4. 密切跟家长沟通,防止孩子在校外被不良分子利用,引诱。

  5. 做好班级其他学生的工作,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其他学生的模仿和趋附,并及时上一节公开课,展开讨论。

效果:现在这几个孩子是班级不可缺少的班级参与者和管理者,学习上越来越用心,每次出现问题都会及时沟通,还会监督其他人,小明现在学习成绩每次都在进步,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帮班级赢得荣誉,每天在学校过得很充实。

总结:每个学生都需要发展,都希望成功,都想成为受关注的对象,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认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人的最高层次,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我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学生的进取心息息相关,当学生的自我实现上的需要实现了,学生才会更加积极进取。

班会课:《朋友》

  1. 教学目的:通过感受古人对朋友的情谊和自己身边的朋友之间发生的令自己难忘的事情,反思现阶段日常交友的行为,分清一些交友的误区,结交真诚的朋友。

  2. 教学重点:明白朋友的含义、分类、和择友的原则,增强交友的能力。

  3. 教学难点:分清楚真朋友和假朋友,益友和损友,把握与异性交往的界限和分寸,明确交友的的原则。

  4. 班级背景:有些学生分必清益友和损友的区别,因为所谓的义气,让自己不仅无心关注学习,成绩下降甚者沾染很多不良习性,触犯中学生行为法则受到处罚。有些同学把握不住男生女生交往的尺寸和尺度,表现的过分随意和拘谨,还有些同学感觉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内心孤独。

  5. 教学过程:

  1. 每位同学展示自己收集到古人对朋友的情谊:古诗词、古画、优美的故事;分享自己与自己好朋友难忘的故事。

  2. 互动小游戏:选取三对同学进行“我做你猜”的游戏。

  3. 讨论:自从上初中以来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当遇到烦恼是会跟谁倾诉呢?我为什么愿意跟某某人交朋友呢?吸引我的是哪些地方,赞美一下你的朋友!最后用简洁的话写出朋友的定义。

  4. 讨论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益友和损友之间的区别在哪?请就身边的事例,举例说明。

  5. 讨论:怎样处理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你有异性好朋友吗?

  6. 总结:交友的原则:交友要谨慎、要大度、要真诚。不能:自恃清高,对人冷漠,心口不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异性交往:一般不要互赠礼物,女生要端庄大方懂分寸,在班级不要传播不健康的消息。多读好书,用书香浸润,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思想。



参考书目:《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曹梅静主编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梁盛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