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冈石窟中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浅析云冈石窟中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

刘思雪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4

摘 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艺术代替着宗教以另一种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云冈石窟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批造型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文献上所没有的可视证实。同时云冈石窟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样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突出。今天,云冈石窟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可能,而且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与思维的启迪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石窟 佛造像 风格

石窟造像艺术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在佛教石窟造像艺术传入中国后,其自身原本所具有的异域特色便逐渐消退,开始依附于中国文化而生存。石窟中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伴随着各时代的发展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迁的。石窟佛造像的形象特征及体态动作、表情、手语都表达了极为丰富的佛教精神内涵和佛教经典故事等内容。佛教造像中的服饰、容貌、表情等变化与佛教本土化过程紧密相关。石窟的佛像雕塑在艺术风格、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上都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为重要的石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源自印度文化的中亚、西域的情调。这五座石窟内的佛像是根据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的形象雕凿而成,密切地将皇帝的政权与佛教思想结合起来,便于维护政权统治国家。从造像的风格来看,保留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风格。云冈石窟开创了巨型造像的历史,昙曜五窟的佛像是巨大的,每一座窟内仅容纳一尊顶天立地的大佛,使佛像显得更加伟岸挺拔。从整体上看,大佛一般是雄伟健壮,体态劲直,衣纹的线条流畅而有力。服装仍是印度式的偏袒右肩的袈裟,衣褶紧密贴体,在很多地方具有犍陀罗艺术的风格。从脸上看,面部呈椭圆,宽额、高鼻、长眉、丰颐,显得严肃庄重。刀刻平直、棱角锋利,与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泥塑那种细腻柔和风格截然不同,显示出石雕和泥塑的差别。

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佛像高达13.7米,法相庄严,气宇轩昂,充满活力。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尊佛像具有希腊艺术和犍陀罗佛像的痕迹,他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日如来“定印”状。大佛的衣纹呈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出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云冈石窟佛造像的中期是最为兴盛的时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而著称,显示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佛像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石窟结构更加复杂、严密。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逐步摆脱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趋向现实,出现了流行于中原的“褒衣博带”式服装,简化的直平阶梯式衣纹。佛像比例小于早期佛像,面相丰圆适中,较清秀,更富于人间气息,装饰纹样中更多的夹杂了中国传统固有的内容。这表明雕刻手法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更为自由的进行创造,充分体现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的痕迹。可见,雕刻家们已经不是在雕凿佛经所显示的佛的形象,也不是简单按照已被规范好的形象来塑造,而是按照他们所理解的佛的精神去描绘理想的情境。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代表作,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被誉为云冈石窟的“第一伟窟”。这一窟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雕刻内容也非常丰富,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的雕刻法增加了佛像的立体感。此外,浅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方法也体现了祖先们的智慧。第六窟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饰,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专家们将这种石窟样式称作“云冈模式”,这种模式,为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创造了北朝佛像样式,影响整个北方地区。

到了晚期,石窟的开凿渐渐进入尾声。这一时期的造像,更多的从现实中取得典型,更具有人间情怀。佛像的面形清瘦、长颈、肖肩,深受当时绘画风格的影响。全部都用“褒衣博带”式的服装,上衣是短衫,裙摆为蜜褶式平行线条,呈锯齿状,并向外伸展。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这一时期的佛像雕刻已经没有早期巨型佛像的博大气概和浑厚质朴的特点,也不再是中期那种绚丽、富贵的生活情调,而是一般平民的生活气息,生动、自然而具有亲切、和谐的气氛,为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范本。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石窟大部分都是小龛小窟。这些佛教造像生动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其造像艺术逐渐由印度艺术形态演化为中国化艺术形态的过程,石窟艺术的中国化在云冈石窟加快了步伐。云冈石窟从它早期的巨型造像到晚期的中小型造像,可以看出佛教造像的艺术转型,这种转型是与两种文化的融合紧密相连的。

云冈石窟形象的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集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印度文化为一体,是举世公认的人类历史文化瑰宝和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在创造上最雄伟,在题材上最复杂的一处。

参考文献:

[1]姜莉丽.云冈石窟[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奚楚.中国石窟造像艺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韩慧.中国石窟[M].合肥:黄山书社,2013.

[4]张总.永恒的寺庙—石窟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