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还原分析——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顾志文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 分校 224500 —— 以孙绍振《西江月 · 遣兴》的解读为例


近来阅读孙绍振先生《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一书,颇为费脑。孙先生鸿篇巨制,分六章从不同角度对古典诗词主题、意象、情感、美学视角,宏观、微观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博大精深,细致入微。纵观全书,孙先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已经形成了可操作性和文本解读操作性的系统化。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孙先生文本分析的还原分析法,它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

本文就孙先生《西江月·遣兴》一文的解读为例,来谈谈我对孙先生文本解读还原分析法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艺术感觉还原解构诗意

孙先生在分析《西江月·遣兴》这首词时,利用文本中的矛盾点,采用艺术感觉还原的方法,对词作出了解读。

孙先生认为,这首词有其特殊的特点,也就是矛盾的地方。1.一般的诗词,当其抒情时,不管忧愁多么沉重,诗人大抵都是清醒的。而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却坦然地表现出自己的不清醒,是醉态。2.一般诗词中,借景抒情中的景物均作为情感的载体,都是关照的对象;而这里,在诗情的高潮处,客观景物居然活动起来,和诗人主体发生了冲突。3.抒写的是诗人忧愤的激情,但又偏偏不直接写愤激,而是写一点忧愁都没有,不但没有还充满欢笑,非常开心。

孙先生从这三个矛盾入手,从正常诗歌艺术的感受出发,分别揭示了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还原了诗歌本来要表达的意思。

他是这样解读的:第1个问题,诗人用“贪”有意地沉溺于欢笑,尽量延长欢笑的时间,长醉不醒。好像是醉生梦死,醉了,神志不清了,就最开心、最精彩。实际上这种“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第2个问题,显示辛弃疾对“醉”这一主题的突破:首先是醉的糊涂,居然问松树,这里以糊涂为美。其次,写醉态的幻觉:“松动要来扶。”不以清醒的眼光观照,却夸耀醉态,很率真。再次,揭示醉者和自己的幻觉冲突,有戏剧性,且这个戏剧性来自动作,不是舞台的戏剧性,而是抒情的戏剧性,喜剧性的抒情;这在古诗词中极为少见,显得格外可贵、格外可爱。第3个问题,“忧愤的激情”也是“极情”,清醒时太痛苦,清醒时这忧愁太让人绝望了,只有醉,才能把忧愁忘却。这种对不清醒的情绪的极力美化,反映了立志复国的壮志,不但抗战主张得不到朝廷的采纳,反而受到当权者的压抑,束手无策的愤懑和绝望。

孙先生从诗歌中找到了几个诗意的矛盾点,与读者的直觉和常态诗歌朗读中的艺术感受进行比照,找到理解诗歌意思的突破口。

二、比较还原法来揭示构思

在这首词的解读中,孙先生还通过比较的方法,领悟词人辛弃疾“为什么这么写?”从而解出它独特的构思密码。

他把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与这首词进行比较,揭示两词构思手法上的异同和原因。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指出后一首是反其意而用之。最有特点的忧愁,就是没有忧愁却强调忧愁,而真正有了忧愁却装作没有忧愁。真正体会到忧愁的时候却要回避忧愁。因为忧愁太痛苦、太折磨人了。

而前一首,却用醉态,不清醒,沉溺于欢笑,来表达欢喜、开心,实质表达的是一种激愤之情,是“极情”。

这样,解释了如此构思收到的独特艺术效果,在与读者的艺术感受还原的比较中理解作者表达上的精妙。

三、历史还原法来理解诗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一定要把诗歌放到作者写作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法。只有用历史还原的方法,才能比较深入地走进诗人的情感中去。

查阅相关资料,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一味地贪图享乐。词人忧心如焚,又不能名言,于是创作此词以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这样就不难理解“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句子表达的感情了。词人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也不难理解下文的矛盾点,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

有了背景的历史还原,我们就理解了词人喝斥树的憨态和“不信书”内在原因和词人真正要表达的“极致”情感!

当然,孙绍振老师在解读此文时,也是多种解读方法灵活而充分地运用。譬如情感逻辑的还原,艺术价值的还原,甚至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流派风格的还原比较。这些都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然后将之与艺术形象对比,从比较中找到差异,揭示出矛盾,从而进入文本分析,探寻文本的魅力和奥秘。

只要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内在的矛盾中,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金钥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