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2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牟芮冉 余小燕

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

教材分析:

  本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整部教材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画面感。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阅读兴趣,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朗读是本课的重点,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注释,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 学习借助插图和注释了解词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3.初步体会文言文和其他课文的不同点,激发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学习借助插图和注释了解词句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评价任务:

1.多形式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句间的停顿。

2.背诵:背诵课文。

3.说一说:能借助插图和注释了解词句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课题。

2.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人用他们当时的话写的文章。

3.谁能用谁干什么,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达成了解司马光;了解文言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识记生字、书写生字几个目标,在开课前请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感知】

二、多元朗读,读出节奏

1.小老师示范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小老师教读。(师:谁有自信读出节奏?请来教教大家,他读一句,如果对了,我们跟着读一句。)

3.男女比赛读。

4.齐读。

总结:文言文虽然难读,但是想我们这样反复多读几遍,也就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了。

【设计意图: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未理解课文的意思,很难依靠自己读出正确的停顿,所以由老师划分出停顿,安排展示读、教读、比赛读等多形式的朗读练习,让更多同学能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反复地朗读,也能加深学生读文本的理解,为接下来的理解语句,讲述故事作铺垫。】

三、借助提示,讲述故事

(一)借助插图,讲述故事

1.出示第一幅图: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这幅图你看到了这是哪?图上有哪些人?哪些事物?他们在做什么?说一说这些人、事、物对应了文中的哪个字或句子?

汇报方式:我看到图片上有__________,我认为在文中表示这个意思的字(句子)是________。

5fcdccf5922b7_html_ab0c22d9ac76e6fe.gif

预设:“庭”“儿” “光”“瓮”“持石”“水迸”。

师相机重点理解“瓮”和“迸”的意思。引导理解图中的“瓮”特别高,特别大,口小肚大。

2.小结:这幅图画的是司马光救同伴的情景。借助插图,我们理解了不少词句的意思呢。

3.这么特别的故事,谁能试着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1)小组合作讲一讲。

(2)组内推荐,展示讲。

评价标准:讲准重点字的意思;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言文语句意思时,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去理解,将理解词义的过程设计为看图猜意思的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减低学生理解难度。在大致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以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借助注释,讲述故事

1.除了借助插图猜意思,还能怎样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呢?

明确:看注释。

2.介绍:注释不仅告诉了我们这篇文言文出自哪本书,还告诉了我们重点字词的意思。借助注释,我们也能够理解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

3.那就请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去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1)自己讲给自己听。

(2)同桌互讲比一比。

4.交流汇报。

追问:同学们觉得他有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吗?

(1)你认为“群儿戏于庭”意思是?

明确:一群儿童在庭院嬉戏。

(2)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评价:真是一群举一反三的孩子。

(3)对照原文看一看,他有把故事讲完整吗?

你觉得他哪里讲得最清楚?

评价:小小翻译家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理解词句意思是以前学生就比较熟悉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虽在古诗中有所接触,但仍不熟练,仍需练习。这个环节在借助插图讲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四、想象体会,精彩讲述

1.同学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一儿凳瓮,足跌没水中。”

2.从“没”字你读出了什么?此时的情况危急吗?

3.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群儿”和“光”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

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什么是“众皆弃去”?为什么大家要全部跑走?

生:害怕、跑去叫大人……

师:如果大家都跑走了,这个落水的小孩会怎样?司马光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你来做做他的动作。你为什么不跑走?你为什么能马上想到用石头砸破瓮?

4.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生自由汇报,师引导个性化朗读重点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预设:我认识了一个冷静的司马光;我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司马光;我认识了一个沉稳的司马光;我认识了一个关心同伴的司马光……

5.随着品读,我们对这个故事的感受越来越深刻,现在谁能再来讲讲这个故事,把这个故事的重要内容将精彩?

提示:你可以将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危急的情况、人物的动作……)加进去。

6.汇报展示。

评价标准:讲准重点字的意思;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故事讲精彩。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想象画面,体会司马光爱护同伴、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并且有意识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加入到自己的讲述中,将故事讲精彩。为了突破“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这一难点设计了如下环节:小组合作讲——个人讲完整——个人讲精彩,层层递进,利于学生接受,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升。】

五、升华形象,熟读成诵

1.司马光自幼便聪敏好学,非常喜欢读书。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整本书,也是这一年,“司马光砸瓮”这件事使他名满天下,人人称颂。当他12岁时,又发生这一个故事:

5fcdccf5922b7_html_a8fc2acbcc4857a.png

2.看来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司马光胆识过人、沉著机智。

3.是啊,当时司马光虽然年纪小,但面对紧急情况,却能沉着智慧地想办法解决,也正因为这样,司马光的故事才代代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4.同学们,文言文越读越有味道。这样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你想读给谁听?

(1)出示停顿符号,齐读课文。

(2)加动作读。(师:如果你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还能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书童了。)

(3)配乐读。(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次感受司马光的智慧和冷静。)

(4)镂空读。(师: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相信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

5.推荐课后阅读类似的文本。

《曹冲称象》《骆宾王咏鹅》《甘罗拜相》

【设计意图: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司马光人物品质的理解,让学生对了解历史名人产生兴趣。课后推荐阅读类似的文本,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历史名人,乐于阅读文言文,并且在阅读中练习借助注释等理解词句的方法。】

板书设计:

司马光

椭圆 3冷静

椭圆 4机智

登、跌

持、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