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审议,在实践中前行——以幼儿园课程《家乡知多少》审议过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3

课程审议,在实践中前行——以幼儿园课程《家乡知多少》审议过程为例

孙鸣娴

东湖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课程审议是幼儿园建设中常用的一种研修方式,它倡导针对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通过集体审议等方式达成多主体暂时性共识进而做出决定,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疫情期间,沈颖洁老师提出的课程审议模式进入大家的视野,成为网红模板,具象地解决教师在课程审议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交流法、比较法、观察法,以《指南》导向,用PCK理论为支撑,以沈老师提出的课程审议模式为依据,对本地课程的审议过程做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系统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家乡知多少》审议阶段的过程、方法、思考、优化以及对幼儿教育价值的体现和对教师学术研究上的帮助,实现幼儿发展和文化传承双向创生。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课程审议 PCK理论


  1. 理论解锁,启美课程

课程审议是园本教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和支持手段。幼儿园的课程审议模式通常分为前审议、中审议、后审议。往往是核心组教师制定学校课程文化核心价值,宏观规划整体课程,年级组教研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开发年段独有的园本教学主题,创造性地实践,总结反思经验。但在研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1. “开过就好了”——审议过程的草草了事。到点到时了,年级组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这个主题课比较多,不符合实际操作的删掉一些吧,然后再按照主题开展顺序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好一周课时,不理解单个主题背后的核心价值,不分析主题与主题间、每个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2. “上过就好了”——课程后的反思不到位。某一个活动反思,老师在备课中有所体现,但未从整一个年龄层角度出发,鲜有对主题课程整体的价值、整合的学习过程、多元的学习效益做完整回顾。

  3. “写完就好了”——未有效利用已有经验值。在园本活动中,总有一些固定的特色活动,但每次负责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强调注重活动创新,往往没有反思以往活动中的疏漏如何得到改善,如何从已有经验中生发课程,促进孩子发展的契机始终无法捕捉。

由以上现象可见,我园教师在课程审议上还有些欠缺,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教师的课程审议能力。让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旁观者、听从者、被动执行者,而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让教师有课程建设的获得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去发现活动中儿童的真实需要。本次课程审议,我们尝试采纳沈颖洁老师课程审议模式来细化开展,审议分为5个步骤:一张图、一条路、一份学案、一个发现、一种优化。用旅游的思维角度来看,一张图即旅游前攻略;一条路即计划行程图;一份学案即景点深度体验游;一个发现即回看相册;一种优化即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出行小贴士”,希望能更好地完善课程审议过程,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1. 一张图——头脑风暴,探美引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人员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疫情情况,幼儿活动范围更多的是家、社区、村,正是幼儿园地方性课程的推进的时机,乡韵文化是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极佳课程资源,将其应用到幼儿园中,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幼儿了解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岑前幼儿园所在村落位于岑前村,紧邻杨浜村,位于绍兴市东湖街道,大部分幼儿都居住于岑前和杨浜村,近期在政府小诚镇的改造浪潮中旧貌换新颜,把文化融入大街小巷和居民生活场景,初步展现出民俗民情和地方文化特色。但村落本身较小,文化底蕴未广为流传,因此我们需要充分挖掘岑前和杨浜村的有价值课程资源,做好主题前审议。

  1. 园级把关,组建教研架构

我们以“园级核心组教研——年级组教研——班级组讨论——年级组教研”的循环模式,充分利用幼儿、老师、家长、社区的资源,开展头脑风暴为课程的创生设计一张思维导图,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研修模式,不仅能从各层面深入开展卷入式研修,还能覆盖到全体教师。

(二)分组思考,定位主题板块

在大框架的引领下,年级组线上线下开展教研,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定位及侧重点,观点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对幼儿园原有的主题创设、表达方式上进行深度理解、反思和在此基础上作出调整,积极寻找园本课程《家乡知多少》各个年龄段的切入口。


小班

中班

大班

我眼中的最美大调查

家乡的色彩(艺术)


我是小小摄影师(综合实践)

保护家乡在行动(社会)

村歌(艺术)

我了解的家乡知识(语言)

村委是干什么的?(语言)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社会)辛苦的清洁阿姨(语言、社会)



村里的运动器械怎么玩(健康)

特定的节日: 赛龙舟(龙舟手工制作、观赏赛龙舟、游戏《划龙舟》)


最美的人(防疫第一线的人们、身边的医护人员)

小小宣传员(综合)

设计宣传单、宣传小队、拯救护卫队

品尝大会(水果沙拉)

自理能力比赛《剥豆子》


参观我家的蔬菜基地(综合实践)

绘本《一园青菜成了精》


水果采摘(综合实践)

瓜果造型秀(艺术)

例如大班实践活动《水果采摘》,年级组老师畅所欲言、欣赏悦纳,从大班年龄层思考这个主题的核心经验是什么?与大主题的联系?在活动中凸显明确,作为实施过程中价值判断的依据。必备的经历有哪些?强调在亲历中获得感性的情感态度能力的整合性发展。还可以收集哪些重要资源?把它作为一个储备库,发现儿童需求、兴趣时可以随时给予支持,也是儿童可操作性可体验的物质基础。如图,年级组老师从幼儿的年龄、原有活动课程生发、园周边资源优势等条件,确立了本次活动的核心、必备经验以及可利用资源。

(三)多方声音,填充课程资源

没有一个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是相同的,这也证实课程园本化的基石。人力、物力、自然环境、社区城镇文化、家长群体等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所以在课程开展之初,也要充分挖掘、考量、协调、整合这些资源,成为课程审议的重要内容。如在大班实践活动《参观我家的蔬菜基地》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轩轩妈妈在了解幼儿园课程后,主动邀请小朋友去参观她家的蔬菜基地,并带领孩子们参观稻田、挖掘蔬菜、讲解农田知识,弥补了部分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1. 一条路——导图寻思,比美今夕

“一条路”是在“一张图”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核心经验的一些活动的有序串联。融合多种学习领域的“事件、活动、话题”等一系列“必备经历”按照儿童的经验生长自然流淌生发出来的行进轨迹。如大班实践活动《葡萄采摘》设计了行进线路:

5fd2c72081a5b_html_343f81a094cfe199.png


  1. 一份学案——思与生成,创美集结

PCK理论是指有关教学的特有知识体系。让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先了解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知识;教谁——教学方法的知识;怎么教——教育对象的知识。审议教材和幼儿,获得了教材价值与孩子经验能力的两大信息,教师再寻找将这两者接轨的实施方案,就能商议出“做什么,怎么做”,促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

以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例:由于儿童思维水平、表象储存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无法完全做到脱离情境讲述,教师可以考虑选择多样化的凭借物激发儿童的讲述热情。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分享自己的经验,在经验的互相传递中高效地进行同伴学习,掌握知识。以学案《村委是干什么的》为例,岑前村村委位置与幼儿园紧邻,是村内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地点,但其实孩子们并不了解,村委可以在一个村子里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份“村委是干什么的?”调查表在大班幼儿中展开,幼儿可以通过参观、交流、询问等方法了解村委是干什么的?村委里有谁?村委里能提供哪些帮助?相信在爸爸妈妈及长辈的帮助下或者实地考察中,孩子们收集到的资料不会比老师少。在教师总结中,可以引导幼儿发现当遇到困难,希望寻求帮助的时候,除了警察,村委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设计学案中,鼓励幼儿实地走进村委探访并做好记录,集体活动中尽量创造幼儿说的机会,可以是个别介绍,小组分享等形式,以分享交流会的模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

  1. 一个发现——集思广益,议美感韵

发现即活动后回看相册,做出评价。评价是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园实际,以课程内容的价值、组织实施的方式、基本经验的获得等为切入口,从课程本身、教师实施、幼儿发展三个方面来充实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年级组或班级老师自发的过程性评价;家长为主的互动性评价;幼儿为主的分享式评价;专业人员的指导性评价。

以大班社会实践活动《水果采摘》为例:

岑前村周围有多个葡萄采摘基地,因此我们在大班《家长知多少》课程中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抓住幼儿学习的契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中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也让老师们在课程开展中学会反思,提升教学经验。

葡萄采摘后我们根据图片与孩子、同事一起探讨活动过程:

幼儿1:今天真的太热了(天气的探讨)

幼儿2:我好想吃棒冰,路上水都喝完了(路途上的问题、活动后的安排讨论)

教师1:有些奶奶多拿了几串葡萄藏进袋子里,被葡萄园老板发现了(葡萄园规则)

一起共同发现总结了几个问题:

  1. 采摘装备上的缺失:孩子们用帽子当盛装工具。课程创生导向:水果采摘前我们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呢?路途上的物资准备、采摘时的工具等。

  2. 葡萄园规定大调查:采摘过程中,孩子们和陪同家长要遵守哪些葡萄园的规定?能不能私自拿取?

回家后,孩子们将自己采摘的葡萄与家人分享,晚饭后家长群里热闹非凡,各种话题开始生发:

1.怎么判断、挑选好的水果?可以从平时生活经验和葡萄园农场主那收集。

2. 一片孝心,分享的快乐。引导幼儿感受分享的乐趣,体会身边人接受分享后的情感。

幼儿和教师们的反思、活动相册的回顾、班级家长群的讨论都为课程的创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课程深入改革的一个指南。

  1. 一种优化——双向创生,思美润乡

  1. 随机研讨,灵活高效

课程审议一定会渗透在教育发生的每时每刻。除了固定的教研会议,班里两位老师的简单讨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问题沟通、班级老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咨询建议等,都可能是课程审议的不同表现形式。教师要积极抓住每个契机去更好地完善课程。

(二)成果分享,辐射全面

在课程的开展实施中,我们常常会把一份年级学案的设计交给某个老师,但不同的老师由于年龄、经验的限制,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课程发展方向。因此在教研活动中,可以倾听不同老师的声音,达到“多主体”对话。每一次活动后的发现、总结、调整方案也可以将文案传递给下一年级的老师,为以后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达到经验值传递的效果。

综上,幼儿园园本课程《家乡知多少》在依托沈颖洁老师的课程审议模式上有了一个更系统的完善,周而复始,逐步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让教师的专业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最终走向专业自主。同时在活动中发现儿童的真实需要,从而决定课程走向,课程才更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2015,11.

[2]沈颖洁.疫情当下,幼儿园如何删繁就简,做质朴高效的课程审议[J],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