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体制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3


浅谈现代教育体制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宇文婷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

【摘 要】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音乐学科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而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正是整个教育生涯的重要阶段,学生所接受到以及形成的理念都会对他们影响深远。作为一名一线音乐教师,笔者认为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熏陶,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熏陶,树立传承传统民族音乐的意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正 文】

音乐是美的体验,它陶冶情操,是影响人内在气质的艺术学科。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音乐学科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尤其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乃是整个教育生涯的重要阶段,学生所接受到以及形成的理念都会对他们影响深远。作为一名一线音乐教师,笔者认为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熏陶,树立传承传统民族音乐的意识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接下来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基于现代教育体制下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传承的几点做法:

一、传统民族音乐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定义

所谓“传统民族音乐”是指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在现代教育体制的要求下,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我们在学生认识社会的初期就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而基于现代教育体制的要求下,能够表达我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

立足多年的一线讲台,笔者常常会在课堂中“不经意”的提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唱家都有哪些吗?”无一例外,迎来的总是台下的面面相觑和鸦雀无声。但是聊到TFboy,沙漠骆驼等,学生则会眉飞色舞,说个不停。这让笔者不禁深思:网络音乐充斥了当代社会,传统民族音乐又由谁来传承?

不得不说,我们很多教师对于传统民族音乐,尤其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的相关课堂也只是枯燥的给学生讲讲课本知识,流水账似的学完便认为教学任务达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身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它作为中华音乐的结晶,我们需要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来促成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建立审美感知。如若教师都没有传承传统民族音乐的意识,学生便会完全将其抛之脑后。因此,在我们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渗透传统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宣扬传统民族音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的了解传统民族音乐,这样才能有效促成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感知,才能让传统民族音乐重新焕发生机。

  1.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

(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氛围的积极营造。

创造良好的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让学生深入的、发自内心的喜欢传统民族音乐,我们需要强调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我们音乐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收集、整理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民歌、童谣以及民歌改编的童声合唱、器乐名曲等或者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相关的地区或者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及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相关的音乐,如: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以及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戏歌《校园小戏迷》,七年级下册中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九年级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等。我们可以在校园范围内的上下学广播,课间播音中穿插播放这些经典传统民族音乐,给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营造一个“民乐伴我行”的整体氛围,通过潜意识的聆听使学生在传统民族音乐认识和涉猎以及演唱、鉴赏能力上都达到一个质的提升!

还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深入的体验藏族的音乐文化,笔者选择身着藏族服饰并藏语“扎西德勒”来与学生进行师生问候,在笔者现场展示了一段藏族舞蹈进行开场互动后,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氛围骤然升起,不用教师多说,学生自然的就能感受到传统民族音乐的美,民族文化的浓,同时促成了审美感知与民族自豪感的有效生成!

(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

除了营造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氛围外,加强课堂教学氛围也至关重要。在执教《大雁湖》一课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音乐与珍禽益鸟栖息在大雁湖边的美丽图画结合的课件,学生在悠扬的蒙古族长调声中仿佛走进了美丽的大雁湖,随后,笔者让学生就自己听到的音乐展开讨论,描述自己从音乐声中见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体验式的聆听建立的有意注意使得学生能够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脑海中的音乐形象,这使他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获得了审美感受。又如在执教《荡秋千》的时候,首先通过聆听让学生们感觉音乐的情绪,然后通过lv模唱歌曲中的重难点乐句带出这是描写仡佬族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通过模唱,学生们体验了歌曲旋律描写的画面,音乐鉴赏能力得到锻炼,并能根据自己积累的乐理知识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发散思维,以生为本,用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重燃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热情。

(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艺术“多彩”表现。

1.多维度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渗透式教学。

我们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各地音乐教材中也纷纷增加了地方教材的内容,这与习主席讲到的“民族文化需要厚植”无疑是相得益彰!

笔者所在学校,用的人音版(五线谱)教材,第九单元加入了陕西秦腔、陕北民歌与华阴老腔的鉴赏内容,这意在让学生通过聆听鉴赏感受我们陕西本土的、本民族的原有音乐,绽放我们文化的魅力,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音乐课堂中,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教学部分,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的聆听来建立渗透式教学。如:在课堂中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唱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歌曲熟练后还可运用江苏方言来表演唱,师生在传统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探讨民族文化的特点,方言的发音习惯等这种渗透式的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比教师一个人喋喋不休的“干讲”在学生接受程度上会好很多。通过这样的多维度的渗透式教学还可以加深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这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完成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有效感知,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1. 多平台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式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堂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普及性教学,那对于个别有兴趣、想进一步学习和表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班级民族音乐会,校级民乐艺术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大奖赛”等实践活动,为他们搭建良好的传统民族音乐展示平台,以他们为号召、大力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进而形成以点促面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式教学成果,从而推动传统民族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

3.高品味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实践式教学。

在现代教育体制与创新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的办学品位越来越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育传承中除了可以从音乐课堂入手,还可以从学校社团训练,兴趣班教学—“第二课堂”等等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选择艺术价值高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民族乐器等在学生感知的环境中全方位的进行实践。比如,在负责的校合唱团选择演唱作品的时候,笔者会优先考虑儿童类的中国民族合唱作品,通过对作品的识谱、串唱、情绪处理、和声编配、混声效果的各项平衡的控制来让学生由简入深的感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美,激发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再如,笔者所带的葫芦丝兴趣班,在教学中,笔者更多的在强调葫芦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不同于西洋乐器的美,通过示范吹奏、讲解气息与音色的控制来感受民族乐器的美,引导孩子们演奏了多首葫芦丝作品,如:湖南民歌《唢呐配喇叭》,四川民歌《太阳》,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及江苏民歌《牧童》。在学期末的汇报演出中,孩子们优雅自信的表演是技术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征服了在场所有的师生、家长!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在扩大受众层面,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大家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高水中、高品位的实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实践性教学!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本身也富含深厚的魅力,学习中国传统乐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但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人们心中的比重逐渐淡去,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传承已久的音乐,而应该去继承并大力发扬它们。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更要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熏陶,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最大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更加了解我们各民族人们的文化、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希望我们能够通过音乐中的民族情感促使各族人民的审美心理的沟通和共鸣达到统一,让民族音乐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把中华传统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2020年10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