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试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试析

何涛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双汇镇中心小学校 628215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美术教育也随之跻身而来,此时美术已经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更是一种艺术的形式表达,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思维系统,除此之外,也更方便于其他学科的思维处理,因此本文会结合现实案例对小学美术如何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分析,为今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想象力;策略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学科目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等待开发阶段,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维度概括以及深化其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实施教学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不仅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从现实立场出发来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小学美术教学所面对的困境
小学是学生思维、意识培养的最佳黄金时期,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学生培养的方向有了本质上的方向改变,所以说在今后的教学中小学教师不仅仅只是片面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更应当注意得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中国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存在着大部门的家长与教师无法及时转变思想,因此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支持程度微乎及微,甚至还存在着教师占用美术课堂的情况,并且担任美术教学的教师对于美术知识的传授缺乏认知,没有认识到美术教学体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问题体现出来。首先美术老师对于知识传授的方式并不在意。在教学中存在照搬照抄,无视学生真实情况等情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精力,且内容以课本照搬照抄为主,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提升自身想象力。所以说在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教育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并要求教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挥能力。在小学阶段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善于发现情景的创作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试析

(1)情节设定----发散学生美术思维
在学生时段中喜欢动手和好奇心强是最显著的二大特征。如果美术教师只是一味枯燥地根据课本上的内容照搬照抄的传授,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接受度是很低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触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此激发其想象力。
比如在课本教学"理想家园”一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去网上搜集相应的图片以及动画,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比如有中国的长城,巴黎的铁塔以及门口的滑梯。看完视频后询问学生你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的呢?当学生简单回答以后,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画出一幅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立刻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会在脑中迅速地构思自己的作品。
(2)课堂提问---引导艺术思考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单单的提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教学理念,更要求教师设计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联想,这样能够有效地激活小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并在美术课的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理想家园”一课时,当学生进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后,经过学生自发的思考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型纸张挂在教室,并提问学生如果这是我们的地球你们想要在上面装扮什么呢?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想要在地球上建设的建筑物。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有的会说房子,有的说建游乐场.....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放映我国的知名建筑物,并作必要的讲解。加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最后提出作业要求:每个人画一幅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建筑物。

(3)设计活动---加强美术理解
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已经不止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实际的动手活动,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化小学生的美术思考力。这样才能将学生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锻炼出来,其次也可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在最终作品被展示的时候也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还是以“理想家园”课文为例,利用大型纸张为背景,根据上面预留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画出一幅心目中最漂亮的建筑物,在这里的建筑物可以是家门口的,也可以是电视上的,也可以是脑中构思的,最后将学生的作品一一张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大型纸张上,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积极地把知识的储备转化为创造的源动力,并且发动学生积极的为大家共同的作品命名。通过这样的个人构思与团队协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达到了培养协作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活动的设计,使学生的发散构思到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效的培养了动手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不能让活动表于形式,而是要正确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与意义。

三、总结

总的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存在的价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起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结合基础的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情景设定,并且在与学生互动环节中要保证问题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小学课堂的高效性,由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方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崔伟岸.浅谈如何在教育中提升注意力[J].教育者, 2013(19):314-314.

[2]杨杰.小学教育问题措施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04.

[3]王雨果.有效改进教学问题的措施探讨[J].改进方式, 2017(8):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