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生活,活化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耕耘生活,活化课堂

苏方玲

浙江省苍南县星海学校

【摘要】: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不喜和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品德课堂距离学生现实生活的遥远,条条框框的教育理念不易理解,而一些教师又没有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思想品德课程本身的魅力与价值,使思想品德课和我们的实实在在的的生活相脱节,成为了学生口中的“假、大、空”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这样的现状,充分贯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课堂活动 设计实例

翻开2011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句话“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教育回归生活”。而作为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课程——思想品德课,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效度,适应新时期的课程要求,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切切实实的做到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如何才能做到让生活融入课堂,构建起高效的社会课堂呢?我想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学习。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的生命本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的是高深的理论,僵化的教条,学生的学习只能变得毫无生趣。因此,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入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气息,使学生的学习之旅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感受到生活场景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此便可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八年级《维护财产权》一课时,我设计了张西西这样一个小男孩,他和我们同学有着一样的身份,都是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以他的视角,从他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所遇所闻中感受财产权和我们的亲密关系,懂得我们所拥有的公民权利。如其中一个片段我是这样设计的:春节刚过,张西西腰包鼓鼓,收到压岁钱总计2000元整。正当他得意洋洋之时,妈妈要求其全部上缴,理由是:他还小,这笔钱不是属于他,而应由家长支配。西西觉得压岁钱就应该是自己的。为此,她和妈妈发生了争执。你觉得这笔钱应该是属于谁的呢?为什么?问题一出示,只见一些同学便觉得感同身受连连点头说道 “对对对,我妈妈就是这么干的,好多钱啊太不甘心了”……从而课堂氛围一下就变得无比热烈,同学们纷纷争抢发言述说自己的际遇,同时以己度人表达对此事的看法和观点。在同学们的讨论下,老师加以适度的引导到和概括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财产权这个概念,这便将陌生的、似乎离同学们生活非常遥远的法律概念生活化、日常化。原来未成年人也有财产权,并受法律特殊保护,只是往往其财产由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其管理,并为了未成年人的利益而使用。就这样,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领着学生热情高涨地一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1. 融入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的素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每时每刻。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挖掘我们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让学习融入在学生普通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引发情感的共鸣,得到情感的熏陶,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好铺垫。

记得听过这样一堂课,课题是《我和父母》,在课的开始老师并没有用成篇的大道理来述说父母的伟大,也没有用如感动中国中的那些典范人物来进行说教。她反而在课上给大家娓娓的叙说一个读本故事《大姐姐和小妹妹》:“从前有一个大姐姐,一个小妹妹,大姐姐时时刻刻照顾着小妹妹;即使在跳绳的时候,她也会留意在路旁玩耍的小妹妹。她会骑脚踏车载小妹妹兜风。她会牵着小妹妹的手,带她过马路,当她们在野外游玩的时候,大姐姐绝不会让小妹妹走丢。
当她们……”老师柔柔的声音加上这个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让全班的同学都深深的陷入了自己的回忆中去:噢,我也是一位小妹妹,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处处为我们着想时时为我们担心的“大姐姐”。他是谁呢?他可能是我们的爸爸也可能是我们的妈妈等长辈,此事再进入新课的学习,老师已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渲染,或案例的阐述,已经让学生感受了父爱母爱的渺小而又伟大,正所谓大爱无声。 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之后的课堂教学便是水到渠成。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便是要创设类似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平凡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共鸣,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的基础。,也为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找到了源头。

  1. 走入生活,培养能力。

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情感体验课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它必须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应要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走入学生的生活,走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在课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诱导,在课外生活要积极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上到八年级教材《维护消费者权》这一课在讲到消费维权时,我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维权的方法,而是先做了一个社会小调查。你有购物的经历吗?同学们都说都有,紧接着再追问你有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过被侵权的糟心事吗?请你说一说,你都遇到了哪些麻烦,你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结果如何?同学们用生活中自己遇见的各种各样的真实事例,丰富了课堂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便将书本条条框框的问题融入到实实在在的的社会生活,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让生活化教学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实现教学环节的生活化,是大势所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之于生活犹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无痕有味。”借助“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社会”的学校中,在“生活”的课堂上生命飞扬。构建生活化是思品课堂,不仅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思想品德课程魅力产生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美]罗恩·克拉克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 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