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与世界

焦海燕

陕西省西安市 西大附中浐灞中学 710008

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货币流通的快慢和规模的大小等直接反映了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明代使用的白银以锭为主, “元宝”形状,还有各种重量不等的小元宝。元宝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携带比较方便。但是,白银成为明代主要货币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所以在明代用银为主币之前,铸币主要用铜。我们知道,如果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足,那么就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巨大需求,更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哪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呢?笔者认为影响明代白银货币化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纸币宝钞的没落

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甚至禁用金银交易。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未记载有“银法”。明朝初期发行纸币----“宝钞”。明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为了使明代大明宝钞更广范围的使用,明代初期朝廷官俸、军饷这二项最大财政支出以及盐税、茶税、关税、商税等田赋以外重要的大宗国税收入,不收银而以钞钱为主。

但是,大明通行宝钞在发行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明朝初期,政府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价格不一,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另外,明宝钞的发行,推行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政府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实际上,为了维护宝钞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就屡次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白银。但在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朱元璋一再严令禁止无奈大都无果而终。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到弘治年间(1488—1505)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白银和铜钱进行交易。明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大明宝钞的失败、钞法的败坏,最终使得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宝钞的退出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提供了契机。

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明中后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专业化程度提高(专业性城镇和专业性地区的形成、农业和手工业专业户的形成等方面),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原先的铜钱货币运输不便,无法适应大批量的流通,必须有一种更贵重的金属货币进行补充替代。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银已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和价值尺度。无论是在乡村集镇还是大城市都普遍使用。白银在商业交易,工资支付,缴纳地租,土地买卖等领域广泛流通。可以说,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能在白银货币化中找到根据。

至明嘉靖前期,白银不仅在流通、支付领域广泛使用,且通用于国家各项财政收支,成为具有无限法偿资格的法定货币。明穆宗隆庆元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明确“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白银为合法货币。白银能作为流通主币首先是由于主导市场的大商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白银,政策的颁布与他们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白银货币化加快了货币流通,活跃了商品市场,繁荣了社会经济。

三、一条鞭法的实施

针对明代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赋税大幅减少的状况。明神宗万历九年首辅张居正颁布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推广到全国,把丁役赋贡等项统一归入田赋一项实行“计亩征银”。一条鞭法就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在这种情况下,农户需要把农产品拿到市场交易后换成白银,用白银来缴纳赋税。这一政策无疑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大了白银的使用规模与次数。虽然一条鞭法改革动机是通过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来解决明朝政府的财政困境,然而却客观上促进了白银成为当时的主导货币。一条鞭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古代田赋制度已由实物税阶段转入货币税阶段。由于农业税在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白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主导货币。到了明代后期,白银最终成为社会各阶层、各地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

四、白银大量的流入

尽管明代的海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贸时禁时关,海禁的开关也交替出现。漳州月港是古代著名的商港。它与印度、朝鲜、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菲律宾为中转,与欧美各国相互贸易。从明隆庆元年(1567)时的白银大规模进口,直到鸦片战争(1840)的纹银大规模外流,这前后大约共计270年的时间,白银基本上是流入中国的,我国很少有白银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防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

明代东南沿海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为私人海上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大量的纺织品、铁器、瓷器、香料、染料等出口海外。明朝经海上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超其270余年间国内开采的白银总量。而在明代后期中国拥有的白银总额中,属于国内生产的比重更是很小。明嘉靖之后,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凭借外贸出超优势,巨额海外白银滚滚流入中国,满足了明中后期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国,不仅解决了中国的银慌问题,也使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这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变化。

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等国家发现并开采特大型银矿,大量低成本的美洲金银自16世纪开始流入西班牙。欧洲国家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奢侈商品,使得这些金银总额的1/3-1/2最终都流入了中国。在16、17世纪,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以及占美洲产量3/4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总数极为庞大,这为白银成为明代主要货币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储量。

简而论之,虽然明代白银矿藏存储量严重不足,但是随着纸币宝钞的没落,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的颁布以及大量海外白银的流入,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白银成为明代的主要货币。明代白银的货币化与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①林金树:《中国明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德) 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③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