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预设促生成---试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6
/ 2

巧预设促生成 ---试谈新课程下的预设与生成

张红梅

栾川县第一实验小学 河南省 洛阳市 471500

摘要:精心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留足空白的预设也是精彩有效生成的基础。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就不会焕发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课堂有时的精彩尽在预设中,然而更多的精彩却出现在预设之外,预设永远不会达到定点。这就是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也是教学本身存在的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预设 生成 新课程背景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便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点是精彩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方能演绎精彩课堂。

那该如何来预设课堂以及如何促进动态的生成呢?

一、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生成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花心思预设,预设问题,预设学生,但决不要预设精彩。从学生身上找到只是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会使很多东西自然生成,精彩是自然流淌出来的。要想生成,就得有更多、更好、更全面的预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采用怎样的方法,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呢?

1、着眼于整体

(1)通透理解教材,确定合适的三位目标

通透地理解教材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科书的内容达到懂透化的程度,然后确定合适的三位目标。书本知识就像一颗种子,如果它放在罐里它是死的;如果它放在肥沃的土地上,那将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这就需要靠老师的力量把知识激活,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为学生的思维种子提供沃土,为实现优质、高效的生成服务。

(2)挖掘教材资源,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教师要能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2、立足于个体

充分了解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做文章。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情感状态,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最近发展区”。

3、致力于主体

(1)仔细琢磨每个具体的教学步骤需要达成的目标

每个具体的教学步骤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

(2)教学设计,可采用模块化的比较有弹性的方案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板块设计、框架设计,在预设时解读文本,精心构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再跳出文本。

(3)设计每个教学步骤实施前、中、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顺着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走。

二、生成是课改的重要理念,是预设带来的精彩

1、创设氛围,使学生敢动

学生敢动,就是指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协商因而显宽松的气氛,建立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成长的气息。课堂上教师不失实时机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倡导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多种体验。

2、联系生活,使知识联动

课堂上的知识因为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和有亲和力,不再抽象而陌生,不再空洞而苍白。由此产生的“今天在学校的学习就是在增强现实生活的本领”的切身感受。

3、精心设问,让问题驱动

课堂教学的进程有问题来驱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问题成为教学环节推进的主线,思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有准备得当,问题的用语巧妙有趣,问话难得有度,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4、形式多样,使学生实质互动

课堂上针对有意义内容进行的互动,同时有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的参与,这种互动不是师生机械的问答,也不是学生形式上的分组讲话。在新课标和理念要求下的课堂互动的创设是基于师生交流、动态、互惠的教学关系。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进,促使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5、适时点拨,使方向拨动

教师在课堂上促进生成的过程中,要时时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方向,恰到好处的进行点拨,始终保证与课堂中心教学的目标相一致,既定的教学目标永远是生成的方向。在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导向”上多下功夫,对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要着力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要导目标、导疑点、导方法;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质疑”上,把“质疑”的重点放在“方法”上,最终重点放在“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预设是一种“价值追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意外收获”,不管预设是一种“常态要求”,还是生成是一种“教育智慧”,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怎么让这预设和生成动静合一?融为一体?我想我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诠释这个关系:深入预设+灵活机智=精彩生成!

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新甫.《让预设与生成在融合中共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2]王德鹏.《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