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初探

黄显东

广西梧州市藤县中学 543300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好活动议题;要设计与议题相对应的结构化的学科内容;要围绕议题制定好序列化的活动;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好可操作的测评。本文通过以高中政治中的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为例,具体分析活动性学科课程的实践策略,旨在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探索研究

1准确把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构建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故积极将“活动型”的课堂授课模式运用至高中政治课程,并引导学生遵循自主学习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当前大部分高中学生对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高中政治课堂所构建的活动性学科课程中,老师应该准确抓住学生的疑虑点来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方能最大限度极其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参与主动性和创造性,继而在深化他们对政治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促使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能有更多收获。其次,坚持合作学习的原则。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探究,逐步构建起良好的活动组织形式。尤其是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集体教学,而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效性。然而,通过构建活动性学科课程,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而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沟通、讨论,将能凸显学生思维尚有哪些问题,以此可切实采取有效策略来帮助学生扭转此前的错误思想。最后,采取实践参与的原则。在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中,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对促进学生身份发展具有较强的决定性作用[1]

2丰富“活动型”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以学生为本”当属“活动型”政治课堂所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该该原则的主要目的自然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为促进以上目标的顺利达成,则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需首先针对教材中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叠部分予以区分,以免扼制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与此同时,为避免学生对学习生产抵触情绪,教师需务必彰显学生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对此,作为高中政治老师需尽快走出“老师讲得多,学生就会学得多”的教学误区,充分突出政治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3强化活动性学科课程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极具开放性的教学新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便在于教师需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方是课堂学习中的重要主体,这便意味着教师需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以便能够将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应切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活动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活动材料,并将活动的具体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其次,认真组织活动。在构建活动性学科课程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活动性学科课程中学生自我展示的作用,以便能够让老师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失控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快速进入到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中。只有这样方能让活动性学科课程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生动。

4构建系统完善的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其中,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在表面上看似也兼顾了教学过程与学习成效,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那便是过于重视知识学习而未能将培养学生的素质目标落到实处,这便导致学生产生如此心理,即学习的目的只为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态度,势必难以将德育素质教育联系到一起;二是对学习成果过于看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虽然有部分老师对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了评价,但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勤和作业分析,以致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彰显[2]

结语

在教学设计四要素中,活动议题是引领,学科内容是支撑,活动设计是架构,测试评价是保障,四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教学中要科学有效地把它们落到实处,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的整体效益,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校本探索——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9):23-26.

[2]张安举,韩广军.谈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8(67):4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