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浅谈 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

戴春燕

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 江苏省昆山市 215300

教育不仅要育人,更是一项“树人”的工作,师生沟通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个性品质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教育目标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因此我们老师应该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去因材施教,从而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很重要,尤其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后进生。

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学生这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一批学生:他们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这一“消极团体”有时成为全班同学,任课教师乃至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被群体漠视甚至敌视的特殊团体,影响班集体的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如何与他们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师观念,以情感化

后进生常常受到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等过多的批评或冷落,他们平时一有过失,我们老师常常加以训斥,使他们得不到理解和尊重,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便会或多或少的与老师存在一些对立情绪,这就需要老师经常主动接近他们,同他们谈心,通过日常言行去影响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我们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改变对他们的态度,不歧视、不挖苦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亲切感。

就拿我班的小X来说吧,他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常年在外,对其不闻不问,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刚来班上的时候,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作业不做,老师说话他爱理不理,甚至嚣张地和个别老师说,“你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我不在乎”。对于这样的学生,曾经好多老师都在努力后见毫无成效便对其放任了,他爷爷也在多次努力后无奈地选择了放弃。庆幸的是,和我一起搭班的老师们都没有放弃他,对他依然充满了期待,我们经过多次上门家访,更深层次地了解了造成其特殊性格的根源,对症下药,从接班到现在,一年多来我们始终做着同一件事,对他一直默默地关爱着,耐心地辅导着。每天为他精心准备一份特殊作业,将小学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我们悉心批改,耐心地为他讲解每一道题,作业本上一行行红字,倾注了我们对他默默的、无尽的爱。

在我们的坚持下,小X的抵触情绪日益消退,现在也能听到他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见面了能亲切地唤我们一声老师好。小X的变化,让我们收获了构建平等师关系的成果。

二、教师要办事公道,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喜欢优秀学生,而对后进生则是挖苦、讽刺、歧视。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老师也常常会怪罪那些后进生,就因为他们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对同一知识,需要反复讲几遍才能记住。这些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同学和老师就认为这些学生“智力落后”,看见这些学生就摇头,不抱希望,甚至放弃他们。使这些学生在集体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发言轮不到、表扬不沾边,因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进而自暴自弃,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害怕的心理,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不如别人聪明,没法提高成绩,简直不可救药。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鼓励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心理性格,捕捉他们个性行为中的“闪亮点”,及时发现,适时表扬。如:有的学生重义气,有的孝顺父母,有的热爱班集体,有的关心同学等,哪怕只有一点可贵之处,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明确学习差不是因为自己脑子笨,而是学习方法不对头,功夫不到家,归根结底是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一来,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尊重后进生,平等地、适时地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是人都有自尊,尊重是彼此的,当你获得别人的尊重时,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更应该尊重学生。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应付以真诚的情感和尊重。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因此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多回答一些问题,老师要多举行一些班队活动,增加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后进生在一系列的参与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有意识地让后进生充分得到表现。如:让他们替老师擦黑板,拿手提包,帮学生发作业本,做老师的小帮手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走入到班级和同学之间,缩短了教师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 。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优秀学生并非完美无缺,后进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后进学生,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多谈心,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多一份自信,少一点自卑,与他们之间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平等地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我们教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婧娟.家庭教育项目学校优秀案例[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20,1.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2,1.

[3]杨艳.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