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5
/ 2

爱国主义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唐银帆

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 315400

【摘要】爱国主义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越来越重视,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应该从一堂课,一个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公务,热爱劳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情怀,要让同学们从小事做起是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应该重要落实的教学课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课堂应用

【正文】爱国主义不仅仅要在思想上驻足,也要在行动上驻足目前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爱国主义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广泛的字面意思上,更加重视的是同学们对于爱国主义文化的践行。

一、爱国主义文化在课堂渗透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爱国主义文化往往在课堂渗透的并不多。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爱国主义文化是中国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这二者是相关联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生硬死板,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说老师想要传播爱国主义文化,在课堂上也是不切实际的。目前老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育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将爱国主义文化深度的渗透到本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的应用

2.1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老兵抗战的视频,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老兵抗战视频当中,让同学们切身实地的感受到爱国主义以及爱国情怀。在视频当中真实的战争场景,真实存在的人物,更能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真实感受如何爱国主义。

例如:在学习统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在学习本单元堂课程之前,上课之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共同观看阅兵视频和抗战老兵视频。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像现在这样富强,都是有这些抗战老兵的默默付出以及无私奉献,才帮助我们守护国家的安全,让我们能够快乐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去回忆他们,去尊敬他们的意义所在,同时这契合了我们本单元所学内容,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都是需要老兵们和人民们共同去守护的。

2.2归纳爱国主义的好词好段进行课堂分享

对于一些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都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潜移默化的落实在自己的思维头脑当中。老师要鼓励同学们将爱国主义的好词好段归纳在一个特定的笔记本上,在上课的时候进行相关字词句段的分享,同学们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去加深对于爱国主义文化的理解。

2.3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现代化教学时代,电子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越来越普及,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老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相关课程的时候,可以充分地采用一些PPT展示或者视频播放,帮助同学们充分的理解爱国主义精神,让同学们充分利用电子教学设备感受爱国主义文化。

三、开展花样教学

3.1在课堂当中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课堂当中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体,忽略了同学们的感受,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在课堂当中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同学们提前准备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例子,让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进行集体的分享,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度。

3.2活动课上教师让同学们给老兵写一封信

老师在活动课上组织同学们给老兵们写信,可以缩短士兵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军队的力量。也可以在这次的活动当中为同学们普及一些当兵入伍的知识,让同学们可以有勇气去参军,真正的在战场上去保卫祖国。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相关内容时,老师组织同学们给老兵写一封信,祖国江山的保卫者,那一定是士兵首当其冲,在这样的教学任务之下,给老兵写一封信,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在学习本章内容的时候,可以将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在一起,促进二者的良性发展,提升个人水平和能力。

【结束语】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关内容上,充分落实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的时候,老师要教育同学们将爱国主义落在实处,落在日常的小事当中,用劳动报效祖国和社会,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春玲. 新时代必须建设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J]. 思想教育研究,2019(12):42-45.


[2]白显良.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4):17-22.


[3]胡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兼论“基础”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精神[J]. 思想理论教育,2016(09):75-78.